第三节 成本控制
一、成本控制的含义
成本控制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控制。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成本控制也称成本的日常控制,主要是指对生产阶段产品成本的控制。即运用一定的方法将生产过程中构成产品成本的一切耗费限制在预先确定的计划成本范围内,然后通过分析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找出原因,采取对策以降低成本。
广义的成本控制就是成本经营,强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方面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广义的成本控制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日常控制、成本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环节。
二、成本控制的类型和内容
(1)成本控制按照成本形成的过程可分为事前成本控制、事中成本控制和事后成本控制;
(2)成本控制按照成本费用的构成可分为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控制和非生产成本(销售、管理、财务费用)控制。
三、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标准成本控制
标准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中应用最为广泛和有效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也称为标准成本制度、标准成本会计或标准成本法。它是以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揭示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其中,标准成本的制定与成本的事前控制相联系,成本差异分析、确定责任归属、采取措施改进工作则与成本的事中和事后控制相联系。
(一)标准成本的含义
标准成本,是指运用技术测定等方法制定的,在有效的经营条件下应该实现的成本,是根据产品的耗费标准和耗费的标准价格预先计算的产品成本。
(二)标准成本的制定
标准成本的三种类型:
【提示】掌握三点:
(1)标准成本的三种类型;
(2)正常标准成本具有客观性、现实性、激励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地运用。
(3)三种标准成本之间的比较关系。
制定标准成本,通常先确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其次制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最后制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制定时,无论是哪一个成本项目,都需要分别确定其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者相乘后得出成本标准。
成本项目用量标准价格标准
直接材料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原材料单价
直接人工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小时工资率
制造费用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或台时)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
【注意】制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一般是分别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来进行的。
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某单位产品耗用的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是由材料的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项因素决定的。
材料的价格标准通常采用企业制定的计划价格。企业在制定计划价格时,通常是以订货合同的价格为基础,并考虑将来各种变化情况,按各种材料分别计算。
材料的用量标准,是指单位产品耗用原料及主要材料的数量,通常也称为材料消耗定额。应根据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工艺的现状,结合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情况和降低成本任务的要求,考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必要损耗,并按照产品的零部件来制定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的消耗定额。
2.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规定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是由直接人工的价格标准和直接人工用量标准两项因素决定的。
直接人工的价格标准就是标准工资率,通常由劳动工资部门根据用工情况制定,当采用计时工资时,标准工资率就是单位工时标准工资率,它是由标准工资总额除以标准总工时来计算的,即:
标准工资率=标准工资总额÷标准总工时
人工用量标准就是工时用量标准,也称工时消耗定额,是指企业在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工艺方法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考虑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产品生产加工所经过的程序,确定的单位产品所需耗用的生产工人工时数。在制定工时消耗定额时,还要考虑生产工人必要的休息和生理上所需时间,以及机器设备的停工清理时间,使制定的工时消耗定额既合理又先进,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因此,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可按照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成本=标准工资率×工时用量标准
3.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是由制造费用价格标准和制造费用用量标准两项因素决定的。
制造费用价格标准,也就是制造费用的分配率标准。其计算公式为:
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标准制造费用总额÷标准总工时
制造费用用量标准,就是工时用量标准,其含义与直接人工用量标准相同。其计算公式为: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工时用量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
成本按照其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前者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后者相对固定,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所以,制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时,也应分别制定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4.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卡
制定了上述各项内容的标准成本后,企业通常要为每一产品设置一张标准成本卡,并在该卡中分别列明各项成本的用量标准与价格标准,通过直接汇总的方法来得出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三)成本差异的含义和类型
1.成本差异的含义
在标准成本制度下,成本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实际成本与相关的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
【注意】前述的标准成本是一个“单位”概念,即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计算成本差异时,所谓的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是一个“总额”的概念。因此,计算成本差异时,需要根据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计算出一定产量下的标准成本,然后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确定成本差异。
成本差异为正,表示成本超支,为不利差异;成本差异为负,表示成本节约,为有利差异。
2.成本差异的类型
成本差异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以下类型:
(1)用量差异与价格差异
用量差异是反映由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等要素实际用量消耗与标准用量消耗不一致而产生的成本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
用量差异=标准价格×(实际产量下的实际用量一实际产量下的标准用量)
价格差异是反映由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等要素实际价格水平与标准价格水平不一致而产生的成本差异。其计算公式为:
价格差异=(实际价格一标准价格)×实际产量下的实际用量
(2)纯差异与混合差异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类差异在计算时都需要假定某个因素变动时,其他因素固定在一定基础上不变。把其他因素固定在标准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差异就是纯差异。
与纯差异相对立的差异就是混合差异。混合差异又叫联合差异,是指总差异扣除所有的纯差异后的剩余差异。
(3)有利差异与不利差异
有利差异,是指因实际成本低于标准成本而形成的节约差。不利差异,则指因实际成本高于标准成本而形成的超支差。但这里的有利与不利是相对的,并不是有利差异越大越好。例如,不能为了盲目追求成本的有利差异,而不惜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4)可控差异与不可控差异
可控差异,是指受主观努力程度影响而形成的差异,又叫主观差异。它是成本控制的重点所在。
不可控差异,是指与主观努力程度关系不大,主要受客观原因影响而形成的差异,又叫客观差异。
(四)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11个公式)
1.变动成本差异分析
变动成本差异分析通用模式
【注意】
①此处的“标准用量”是总量概念,与标准成本制定过程中使用的“用量标准”不同,后者是单位产品的用量标准,是单位概念
②此处的“标准价格”与标准成本制定过程中的“价格标准”相同,都属于单位概念。
③这里所谓的“标准用量”是“实际产量下的标准用量”。为简单起见,称之为“标准用量”。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计算公式
直接材料用量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实际价格一标准价格)×实际产量下实际用量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计算公式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人工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人工工时)×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工资率一标准工资率)×实际产量下实际人工工时
(3)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计算公式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下实际工时
2.固定成本差异分析
(1)两差异法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下的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工时标准×标准分配率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预算产量下的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预算产量下的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2)三差异法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下的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工时标准×标准分配率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预算产量下的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的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产量下的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三、成本控制的其他方法
(一)作业成本控制
作业成本控制,又称作业成本法(英文名称是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法),是以作业为基础计算和控制产品成本的方法。其基本理念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间接成本的发生。作业是产品和间接成本的纽带。
在作业成本法下,将间接费用和直接费用都视为产品消耗作业而付出的代价。对于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作业成本法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一样,但对于间接费用的分配,则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不同,在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分配的对象不再是产品,而是作业。分配时,首先根据作业中心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资源耗费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去;然后再将上述分配给作业中心的成本按照各自的成本动因,根据作业的耗用数量分配到各产品中。作业成本法下,对于不同的作业中心,由于成本动因的不同,使得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也不同。
(二)质量成本控制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持或提高产品质量所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产品质量未达到规定水平所产生的一切损失。
质量成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和检验成本;二是损失成本。
预防和检验成本也是由两部分成本构成的:预防成本和检验成本。预防成本,是指为保证产品质量达到一定水平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检验成本,是指为评估和检查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
损失成本包括内部质量损失成本和外部质量损失成本两部分。内部质量损失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因质量问题而发生的损失成本,包括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缺陷所造成的损失,以及为弥补这些缺陷而发生的各类费用支出。外部质量损失成本,是指产品销售后,因产品质量缺陷而引起的一切费用支出。
改善区——质量低,损失成本高
至善区——质量很高(甚至超过用户的需求)
适宜区——质量适当,成本低,效益高。
【提示】主要掌握:(1)质量成本的构成内容;(2)可避免成本与不可避免成本与质量水平的关系;(3)质量总成本线三个区域的涵义。
(三)使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
使用寿命周期成本也称使用成本,是用户为取得并实现所需产品或劳务的功能所付出的代价。
1.使用寿命周期成本的内容
使用寿命周期成本包括原始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两部分。原始成本包括设计成本、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运行维护成本指售后的与使用该产品有关的消耗成本及维修成本、保养成本等。
2.生产者角度的使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
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就是一切为用户着想,千方百计降低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减少用户的支出,从而达到扩大销量,争取更多用户,增加利润的目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对于生产者而言,控制寿命周期成本只是促销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像产品成本控制那样是纯粹为了控制成本。
3.使用者角度的使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
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就是在决定是否购买某一产品时,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售价,而且还要考虑该产品的使用寿命周期成本。采用的分析方法有两种:一是购买时,要求厂家提供使用寿命周期成本的资料,比较不同厂家产品的使用寿命周期成本,取其较低者;二是将发生在使用期内不同时点上的运行维护成本分别折算成现值,计算出可供选择产品的现值成本,然后进行比较,取其较低者。
【提示】掌握:(1)寿命周期成本的构成内容;(2)对于生产者而言,控制寿命周期成本只是一种促销手段。
(四)利用ERP进行成本控制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结合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手段的管理平台。
ERP是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资源、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资源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等进行规划,以达到最佳资源组合,取得最佳效益。
1.采购成本
利用ERP控制采购成本,就是要把整个采购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制度化。利用计算机网络,把不同供应商的报价收集在一起,企业的领导者很容易地调出同一产品不同供应商的报价。同时,建立起对不同供应商的同一产品的质量统计分析。由企业的检验部门、技术部门、供应部门做质量检验。
2.生产成本
利用ERP控制生产过程的成本,目前大多数ERP供应商所提供的软件主要是控制废品率、次品率和物料的耗费。首先,对于控制废品率先要设定一个废品率,要有一个计划指标,如果实际废品率在计划成本控制之下,则符合要求。而控制次品率的方式就是利用ERP明确哪个人在哪个时间段生产了哪批产品,以明确该生产者的责任,加强责任心。其次,是利用ERP控制物料耗用。有了物料需求计划,各个环节都有详细的物料清单,对于将要生产多少产品,需要多少原料很明确,可以有效地避免生产环节的物料浪费。
3.库存成本
利用ERP可以解决从原材料库存、半成品库存到产成品库存整个库存环节的成本控制问题。有了ERP使得及时生产系统在生产环节和库存管理的应用成为可能。
4.销售成本
利用ERP进行销售成本控制也遵循了计划和控制的原则。利用ERP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应收账款,还可以对销售网络中各网点的库存结构进行报考管理。
5.生产环节的资金运作
生产环节的资金运作也可利用ERP进行管理。利用ERP可以较好地确定在什么时间购进什么原材料或产品,使得提前的时间刚好够用,并且所支付利息的时间尽量缩短。
总之,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分阶段、分级别地使用ERP工具。即使不能达到零库存的境界,至少也能在不同程度上控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