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教材第184页【例10-4】中“2.账务处理”中的(5),在股本的入账价值是14×200 000,但为什么不需要乘以股票的面值?
解答:股票面值为每股1元,严格地写,可以为1×14×200000。
11. 教材第198页【例11-3】的第4行,“60 000 000(P/S,5%,5)”是否是债券面值的复利现值?如何判断“60 000 000”是指5年后偿还的本金数额,还是债券发行的现值?
解答:60 000 000(P/S,5%,5) 是债券面值的复利现值。60 000 000元为5年期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公司债券面值,即5年后需偿还的债券本金金额。
12. 教材第199页表格右边第1列的第4行,请问“60 000 000”是如何计算得来的?为何2×15年底的摊余成本就等于债券的面值?
解答:此处的60 000 000是直接从本列第3行罗列下来的。为了较为清晰地讲解,表11-1中将2×15年12月31日债券利息计算、分摊与本金偿还分为两行处理,因为在计算利息时尚未考虑偿还本金,因此第4行仍然保留此数。
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由于该例题中债券票面利率高于实际利率,因此初始确认金额(62 596 200元)大于债券面值(即到期日金额60 000 000元),累计摊销额为2 596 200元,因此,2×15 年底该债券的摊余成本=62 596 200-2 596 200=60 000 000元,即该债券的面值。
13. 教材第275页【例14-28】的分录(3)中,主营业务收入为什么不确认为40000元?
解答:本题的要点在于属于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根据题意,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30 000元能够得到补偿,因为已经收到预付的第一次培训费40 000元,所以,应按已经发生的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金额30 000元,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结转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30 000元。
14. 教材第306页第20行中,既然税法对于合理的职工薪酬允许税前扣除,那么应付职工薪酬的计税基础就应该是其账面价值减去可抵扣金额,即为0。为何账面价值又等于计税基础?
解答:税法对于合理的职工薪酬基本允许税前扣除,那么相关应付职工薪酬负债的计税基础为0。但税法中如果规定了税前扣除标准的,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计入成本费用的金额超过规定标准部分,应进行纳税调整。因超过部分在发生当期不允许税前扣除,在以后期间也不允许税前扣除,即该部分差额对未来期间计税不产生影响,所产生应付职工薪酬负债的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
15. 教材第382页的倒数第1、2、3行中,有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商誉部分的抵消分录为何要“借记商誉”?商誉属于资产科目,借记商誉应该体现为商誉的增加,所以是否应该是“贷记商誉”?
问题2:抵消分录可否这样理解:“借方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代表“取得股权时按持股比例享有的投资份额”;“贷方长期股权投资”代表“取得股权时按实际支付的金额确定的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因为“取得股权时按实际支付的金额确定的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大于“取得股权时按持股比例享有的投资份额”,所以其差额体现为“借:商誉”?
解答:可以这么理解,因此,是借记商誉。
16. 教材第390页【例20-6】中,第2个分录为:“借:营业外收入2 800 000,贷:未分配利润年初2 800 000”;第3个分录是:“借:营业外收入200 000,贷:管理费用200 000”。请问这两个分录应如何理解?是否可以分别理解为对“以前年度多计提折旧”和“当期多计提折旧”的抵消?
解答:可以这么理解。
17. 教材第391页倒数第1行和倒数第2行,内部出售固定资产的抵消分录是“借:营业外收入,贷:固定资产—原价”或“借:固定资产—原价,贷:营业外支出”。
问题1:“借:营业外收入”或“借:固定资产—原价”可否理解是针对卖方的抵消,“贷:固定资产—原价”或“贷:营业外支出”可否理解是针对买方的抵消?
问题2:请问可否按以下方式理解?1“借营业外收入、贷固定资产原价”是售价大于账面价值的溢价出售情况,分录贷方是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2“借固定资产原价、贷营业外支出”是指售价小于账面价值的折价出售情况,借方是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问题3:针对这种内部出售固定资产的情况,抵消分录为何不能编为:“借:营业外收入。贷:营业外支出”?
解答:您的第二种理解(问题2中的理解)是正确的,这也回答了为什么您问题1中的理解和问题3中的分录不正确。
18. 教材第414页编号为(12)的会计分录有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1:第二个会计分录是“借:递延所得税负债12500,贷:所得税费用12500”。请问此分录为何是“借:递延所得税负债12500”,而不是“借:递延所得税资产12500”?
问题2:第二个分录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的原因,是否为:固定资产折旧增加50000而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下降,进而使其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若是如此,(12)中第2个分录和第3个分录的顺序是否应该上下调整?
问题3:第一个会计分录是“借:固定资产1000000,贷:资本公积750000、递延所得税负债250000”。请问此分录为何“贷:资本公积750000”?即750000计入资本公积科目的依据是什么?
解答:关于问题1,第二笔分录产生的原因也在于购买日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是在第一笔分录基础上的后续调整,因此,相应冲减递延所得税负债。
关于问题2,您对第二笔分录递延所得税减少原因的理解是正确的,(12)中第2笔分录和第3笔分录的顺序也可以调整。
关于问题3,P公司收购S公司为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P公司基于对S公司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评估出资,此笔分录反映的是因购买日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P公司对拥有的S公司权益的调整,符合资本公积项目的核算范围,不符合所有者权益中其他项目的核算范围,所以应计入资本公积。
19. 教材第415页第10行,在计算调整后的股东权益总额时,为何要“-调整前未分配利润3000000元”?这应如何理解?
解答:S公司2×12年年初的未分配利润为0(见表20-4),“-调整前未分配利润3000000元”即以S公司2×12年年初的未分配利润为起点,进行调整。
20. 教材第468页第1、2行的分录中,23 000元现金已经发放出去了,也就是说原计入“限定性净资产”的钱已经花完了,但为何此处还又把“限定性净资产”结转到“非限定性净资产”?
解答:根据《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当限定性净资产的限制得到解除时,应当对净资产进行重新分类,将限定性净资产转为非限定性净资产,从而减少限定性净资产金额,增加非限定性净资产金额。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以认为对限定性净资产的限制已经解除:
(1)限定性净资产的限制时间已经到期;
(2)限定性净资产的用途已经实现或者目的已经达到;
(3)资产提供者或者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撤销了对限定性净资产或相关资产所设置的限制。
本例中,由于该民办学校已将23 000元捐款以现金形式奖励给了有关学生,即原分类为限定性净资产的该笔捐款的用途已经实现,因此,按照上述规定,应将该笔捐款形成的限定性净资产重分类为非限定性净资产,账务处理为:
借:限定性净资产 23 000
贷:非限定性净资产 23 000
一次通关攻略:中级会计师各科章节90%重难点马上试听》
手机用户可访问:https://m.233.com/zh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