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4]甲公司2001年4月1日以银行存款100万元取得乙公司5%发行在外的普通股100万元股,并准备长期持有,采用成本法核算。2001年4月25日,乙公司宣告每股按0.2元发放2000年的现金股利,并定于5月10日支付;乙公司2001年1-6月份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2001年7月5日,宣告每股按0.3元发放2001年上半年的现金股利,并定于8月1日支付。甲公司张会计计算的投资收益为37.5万元(100×0.5×912)。但其同事李会计认为,张会计的计算存在严重错误。你能指出他们谁对谁错吗?正确的投资收益该是多少?
答案:张会计计算的投资收益确实有误,正确的投资收益额为15万元。有关计算如下:
(1)2001年4月25日发放的2000年现金股利20万元(100×0.2)不能作为投资收益;只能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
(2)2001年7月5日宣告发放2001年上半年的现金股利30万元(100×0.3),本应作为2001年的投资收益,但甲公司是4月1日才取得投资,对2001年中期而言,甲公司才持有3个月。因此,投资收益=30×3÷6=15(万元)。即使此处按年计算,2001年宣告发放的2000年现金股利无论如何也不能作为甲公司的投资收益计算。
3、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权益法是指投资最初以初始投资成本计价,以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权益法通常对长期股权投资而言,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变动,包括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以及其他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变动。在应用权益法核算时,还应特别注意对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
股权投资差额是指投资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当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或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的差额,计人“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作为投资成本的调整数,并按期摊销计入投资收益。(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如果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但目前考试教材仍然计入“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账户的贷方。)至于贷方股权投资差额,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应计入“资本公积”科目,目前使用的教材对此没有进行修订,考试时需注意。
[例5]K公司2002年3月10日以银行存款450万元取得E公司30%的股权,采用权益法核算。E公司中期报告显示,该公司1-6月份实现净利润300万元,宣告发放现金股利100万元。假定E公司年报显示,该公司当年实现净利润700万元,全年分派现金股利300万元。K公司的艾会计在2002年6月30日确认的投资收益为55万元[300×30%×(20303030)÷180]、应收股利30万元(100x30%)。但注册会计师钱女士认为,艾会计的计算有误,其投资收益应为90万元(300×30%)。你认为艾会计确认的投资收益正确吗?
答案:根据权益法的基本原理,艾会计在6月30日确认的投资收益是正确的。
(四)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核算。期末,企业的长期投资的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长期投资的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在计提的减值准备的范围内转回。处置长期投资时,或涉及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应当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第六章固定资产本章考题历年以客观题为主,但计算题和综合题中也涉及较多,主要考核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运用。应重点掌握固定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固定资产增减变化的核算;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以及固定资产期末计提减值准备的核算。
(一)固定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基本原则是按成本人账。其中,成本包括企业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由于固定资产的取得方式不同,如购买、白行建造、投资者投入、非货币性交易取得、债务重组取得等,其成本的具体确定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尤其要注意对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概念的理解。另外,还需特别关注“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两个科目核算内容的区别。简而言之,需安装的固定资产,购买后先在“在建工程”科目核算,而需建造的固定资产,购买的工程物资在“工程物资”科目核算。
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中,还应当包括企业为取得固定资产而交纳的契税、耕地占用税、车辆购置税等相关税费。
(二)固定资产增减的核算。企业取得的固定资产,如果不需要安装,直接计人“固定资产”科目;如果需要安装,则应先计入“在建工程”科目,待安装完毕后,再转入“固定资产”科目。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取得的是已经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以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减去已计提折旧后的净值计人“固定资产”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