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金融风险及其管理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
1.风险的含义与要素
金融风险是一种风险。风险一般被定义为“产生损失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的可能性等三个要素有机构成的。
①风险因素是有关主体从事了一件冒险、可能蒙受损失的事情,是引起风险事故发生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机会的因素。
②风险事故是导致损失发生的偶然事件,是造成损失发生的直接原因。
③损失的可能性在于,这里的损失是非故意的、非预期的和非计划的;这里的可能性是指损失这一结果的不确定性。
2.金融风险的含义与要素
(1)金融风险的含义
金融风险是指有关主体在从事金融活动中,因某些因素发生意外的变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从事金融活动,从而承受金融风险的主体包括政府、法人和自然人。
(2)金融风险的要素
金融风险包含以下三个要素:
①金融风险的风险因素是有关主体从事了金融活动。这些金融活动为风险事故的发生创造和提供了机会和必要条件。
②金融风险的风险事故是某些因素发生意外的变动。这里的某些因素变动,主要是经济因素变动,也有政治、社会或自然等因素变动;既有有关主体自身因素的变动,也有交易对方或外部环境的变动;既有微观因素的变动,也有宏观因素的变动;既有本国因素的变动,也有外国因素的变动等。这里某些因素变动的“意外”性,意味着这种变动是偶然发生的,是未被有关主体预期到、计划到的。
③金融风险中损失的可能性是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这里的可能性,表明未来的经济损失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3.金融风险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金融风险分为不同的类型。
(1)信用风险
①定义
信用风险产生于交易对方不守信用。
a.广义的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方所有背信弃义、违反约定的风险。
b.狭义的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方在货币资金借贷中还款违约的风险。这可具体定义为:有关主体在享有债权时,由于债务人不能如期、足额还本付息,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信用风险的最大承受者是商业银行。
【例7.7】2011年9月,某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失踪,欠银行贷款5亿多元未还。这种情形对于该公司的债权银行而言,属于该银行的( )。
A.流动性风险
B.操作风险
C.法律风险
D.信用风险
【答案】D
【解析】广义的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方所有背信弃义、违反约定的风险。
②风险因素
信用风险的风险因素是有关主体贷出货币资金,成为债权人。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而言,其贷出货币资金的基本形式,有货币市场上购买国库券和商业票据等短期信用工具、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发放短期贷款等,或是在资本市场上发放中长期贷款、购买各种债券等。
③风险事故
信用风险的风险事故是有关债务人不能如期、足额还本付息。就债务人而言,其不能如期、足额还本付息,主要因为其缺乏偿还意愿或者丧失偿还能力。
④信用风险损失
债权人在信用风险上的损失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损失。
a.“收益性”损失
债权人的“收益性”损失,由直接财务损失和间接财务损失等两部分构成。
直接财务损失是未收回的本金和利息的损失;
间接财务损失是机会收益损失。
b.“流动性”损失
债权人的“流动性”损失,即因不能如期、足额收回本金和利息而降低了资产的流动性,影响到资金循环周转计划。
(2)市场风险
定义:市场风险源于市场中的金融市场。市场风险是指有关主体在金融市场上从事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交易时,因金融市场价格发生意外变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风险因素:市场风险的风险因素是有关主体在金融市场上从事货币资金借贷、金融产品或金融衍生品交易。
风险事故:市场风险的风险事故是金融市场价格发生意外变动。金融市场价格包括汇率、利率、股价、金融期货价格和金融期权价格等。
市场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投资风险三种类型。
①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有关主体在不同币别货币的相互兑换或折算中,因汇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意外变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汇率风险细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a.交易风险,是指有关主体在因实质性经济交易而引致的不同货币的相互兑换中,因汇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意外变动,而蒙受实际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b.折算风险,又称会计风险,是指有关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在因合并财务报表而引致的不同货币的相互折算中,因汇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意外变动,而蒙受账面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c.经济风险,有关企业在长期从事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的国际经营活动中,如果未来的现金收入流和现金支出流在货币上不相匹配,则必然会发生不同货币之间的相互兑换或折算。当汇率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动时,这些企业就会蒙受以本币计量的未来现金收入流减少或现金支出流增多的经济损失。这种情形就是经济风险。
【例7.8】2014年3月到5月,人民币持续贬值,这在使出口商增加出口结汇的人民币收入的同时,却使进口商以人民币购汇的成本相应增加。这种情形属于进口商的( )。
A.信用风险
B.转移风险
C.汇率风险
D.利率风险
【答案】C
【解析】C项,汇率风险是指有关主体在不同币别货币的相互兑换或折算中,因汇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意外变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题中,人民币贬值,导致进口商成本增加,符合汇率风险的定义。
②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有关主体在货币资金借贷中,因利率在借贷有效期中发生意外变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a.借方的利率风险(三种情形)
Ⅰ.以固定利率的条件借入长期资金后利率下降,借方蒙受相对于下降后的利率水平而多付利息的经济损失;
Ⅱ.以浮动利率的条件借入长期资金后利率上升,借方蒙受相对于期初的利率水平而多付利息的经济损失;
Ⅲ.连续不断地借入短期资金,而利率不断上升,借方蒙受不断多付利息的经济损失。
b.贷方的利率风险(三种情形)
Ⅰ.以固定利率的条件贷出长期资金后利率上升,贷方蒙受相对于上升后的利率水平而少收利息的经济损失;
Ⅱ.以浮动利率的条件贷出长期资金后利率下降,贷方蒙受相对于期初的利率水平而少收利息的经济损失;
Ⅲ.连续不断地贷出短期资金,而利率不断下降,贷方蒙受不断少收利息的经济损失。
c.借贷双方组合体(如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主要有两种情形)
Ⅰ.利率不匹配的组合利率风险,即贷出资金采用固定利率而借入资金采用浮动利率,此时利率不断上升,或贷出资金采用浮动利率而借入资金采用固定利率,此时利率不断下降,有关主体的利差收益会因此而不断减少,甚至可能出现利息倒挂的亏损。
Ⅱ.期限不匹配的组合利率风险,即借短放长的不匹配,此时利率不断上升,或借长放短的不匹配,此时利率不断下降,有关主体的利差收益会因此而不断减少,甚至可能出现利息倒挂的亏损。
③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有关主体在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投资中,因股票价格、金融衍生品价格发生意外变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a.从股票投资来看,如果在投资期内股票价格下降,则投资者蒙受相应的资本损失。
b.从金融期货投资来看,如果做金融期货多头后金融期货价格下降,或做金融期货空头后金融期货价格上升,则投资者蒙受相应的资本损失。
c.金融期权的投资风险,可以分别从金融期权的买方和卖方两个角度来把握。从金融期权的买方来看,如果买入看涨期权,在投资期内对应的金融基础产品价格下跌,则蒙受资本损失;如果买入看跌期权,在投资期内对应的金融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则蒙受资本损失;这里的损失以期权费为上限。从金融期权的卖方来看,如果卖出看涨期权,在投资期内对应的金融基础产品价格果然上涨,则蒙受资本损失;如果卖出看跌期权,在投资期内对应的金融基础产品价格果然下跌,则蒙受资本损失。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所掌握的现金资产,以合理价格变现资产所获得的资金,或以合理成本所筹集的资金不足以满足即时支付的需要,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表现为流动性短缺。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有以下的角度和分类:
①狭义的操作风险与广义的操作风险
a.狭义的操作风险,是指金融机构的运营部门在运营的过程中,因内部控制的缺失或疏忽、系统的错误等,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b.广义的操作风险,是指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外的所有风险。
②操作性杠杆风险与操作性失误风险
a.操作性杠杆风险,主要是指由金融机构外部因素变化所导致的操作风险。
b.操作性失误风险,主要是指由金融机构内部因素变化所导致的操作风险。
(5)法律风险与合规风险
①法律风险,是指金融机构与雇员或客户签署的合同等文件违反有关法律或法规,或有关条款在法律上不具备可实施性,或其未能适当地对客户履行法律或法规上的职责,因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②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
(6)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是与国际经济金融交易伴生的。从不同的角度,国家风险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①狭义的国家风险与广义的国家风险
a.狭义上,国家风险是指一国居民在与他国居民进行经济金融交易中,因他国经济、政治或社会等政策性或环境性因素发生意外变动,而使自己不能如期、足额收回有关资金,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b.广义上,国家风险是指一国居民与他国居民进行经济金融交易中因他国各种政策性或环境性因素发生意外变动,而使自己蒙受各种损失的可能性。
②主权风险与转移风险
a.主权风险,与一国居民发生经济金融交易的他国居民为政府或货币当局,政府或货币当局为债务人,不能如期足额清偿债务,而使该国居民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b.转移风险,与一国居民发生经济金融交易的他国居民为民间主体,国家通过外汇管制、罚没或国有化等政策法规限制民间主体的资金转移,使之不能正常履行其商业义务,从而使该国居民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③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与社会风险
a.经济风险,在于他国因经济状况、国际收支状况、国际储备状况、外债状况等经济因素恶化,出现外汇短缺,而实行外汇管制,限制对外支付等。
b.政治风险,在于他国因政权更迭、政局动荡、战争等政治因素恶化,而拒绝或无力对外支付等。
c.社会风险,在于他国因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等社会环境恶化,而不能正常实施经济政策,导致无力或拒绝对外支付等。
(7)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因受公众的负面评价,而出现客户流失、股东流失、业务机遇丧失、业务成本提高等情况,从而蒙受相应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公众对金融机构的负面评价或来自于金融机构的操作失误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起因子金融机构外部的恶意中伤而产生的误导。
【例7.9】2008年6月,国家审计署发布了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审计情况公告,其中曝光了A银行某支行用“抗震救灾特别费”为该行职工购买名牌运动鞋一事。公告发布后,多家媒体对此做了报道转载。据悉,购置运动鞋的“抗震救灾特别费”为该分行核批给其支行的财务费用。但是,个别媒体和部分网友将这笔款项误认为社会救灾捐款,对此进行严厉谴责,加剧了公众的愤怒,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这种情形是该支行的( )。
A.信用风险
B.流动性风险
C.合规风险
D.声誉风险
【答案】D
【解析】D项,声誉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因受公众的负面评价,而出现客户流失、股东流失、业务机遇丧失、业务成本提高等情况,从而蒙受相应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题中,“加剧了公众的愤怒,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是该支行受到公众的负面评价,属于声誉风险。
(8)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指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或交易所在的整个系统因外部性因素的冲击或内部性因素的牵连而发生剧烈波动、危机或瘫痪,使单个金融机构不能幸免,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系统风险主要表现为本国政府政策、法律或法规发生变化,本国出现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本国个别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违约或破产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和连锁反应,外国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向本国传递等。
二、金融风险的管理
1.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
(1)内部控制及其要素
①内部控制的含义
a.COSO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董事会、管理人员和其他职员实施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为提高经营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促使与可适用的法律相符合提供一种合理的保证。
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一家银行的业务能根据银行董事会指定的政策以谨慎的方式经营。
c.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通过制定并实施系统化的政策、程序和方案,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和改进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②内部控制的要素
a.COSO提出内部控制由五项要素构成:控制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风险评估,是整个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提出内部控制由五项要素:管理监督与控制文化;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职责划分;信息与沟通;监管活动与错误纠正。
c.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五项要素: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监督评价与纠正;信息交流与反馈。
(2)全面风险管理及其架构
COSO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文件,标志着拓展并内含内部控制体系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问世。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的“巴塞尔协议Ⅱ”标志着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出现显著变化,由以前单纯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并举,信贷资产管理与非信贷资产管理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①全面风险管理的含义
COSO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主体的潜在事件,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偏好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②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
COSO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三个维度的立体系统。这三个维度是:
a.企业目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等四个目标。
b.风险管理的要素,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八个要素。
c.企业层级,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都为实现目标服务;八个要素的管理活动在每个层级上展开。
【例7.10】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包括( )等维度。
A.企业战略
B.企业目标
C.风险管理的要素
D.企业层级
E.企业文化
【答案】BCD
【解析】全面风险管理是三个维度的立体系统。这三个维度是:①企业目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等四个目标;②风险管理的要素,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等八个要素;③企业层级,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子公司。
2.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就是要辨明所面临的风险在质上属于何种类型。用于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是“筛选—监测—诊断法”和风险树搜寻法等。
(2)风险评估
①风险评估就是采用有关定量分析的方法,对风险进行量化,度量和评价所面临的风险在量上的大小。
②风险评估的内容包括估计经济损失发生的频率和测算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③信用风险的评估方法主要有Zeta法、Creditmetrics模型、KMV模型、CreditRisk+模型和CreditPortfolioView麦肯锡模型。
④市场风险的评估方法主要有风险累积与聚集法、概率法、灵敏度法、波动性法、风险价值法(VaR法)、极限测试法和情景分析法。
⑤操作风险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初级计量法(包括基本指标法和标准化法)和高级计量法(包括内部测量法和损失分布法)。
(3)风险分类
风险分类就是根据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结果,按照所面临的每种风险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将其分别归入不同的“风险级别”。
风险分类可以采用图像法,如图7-3所示。
图7-3 风险的分类
(4)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就是根据风险分类的结果、风险策略和对收益与成本的权衡,针对确需管理的风险,在诸多的风险管理的政策措施中做出选择,并具体实施与之相应的管理方法。
(5)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就是按照风险政策和程序,对风险控制的运作进行监督和控制。
(6)风险报告
风险报告指定期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将风险及其管理情况报告董事会、股东和监管当局。
3.信用风险的管理
(1)机制管理
机制管理就是建立起针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机制。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机制有:
①审贷分离机制,即在内部控制机制的框架下建立起贷款的审查与贷款的决策相分离机制,避免将贷款的审查与决策集中于一个职能部门或人员。
②授权管理机制,即总行对所属的职能部门、下属的分支机构,根据层级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等因素,分别授予具体的最高信贷权限。
③额度管理机制,即总行对全行系统给予某一特定客户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授信规定量高限额。
(2)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就是针对信用由提供到收回的全过程,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对商业银行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事前管理
事前管理在于商业银行在贷款的审查与决策阶段的管理。在此阶段,商业银行审查的核心是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决策的核心是贷与不贷、以什么利率水平贷。要分析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商业银行可以:
a.直接利用社会上独立评级机构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结果。
b.自己单独对借款人进行信用的“5C”“3C”分析。主要围绕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5C”分析是分析借款人的Capacity、Capital、Character、Collateral和Conditions,即偿还能力、资本、品格、担保品和经营环境。“3C”分析是分析借款人的Cash、Control和Continuity,即现金流、管理和事业的连续性。
【例7.11】下列做法中,属于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进行事前管理的方法有( )。
A.利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结果
B.转让债权
C.进行“5C”分析
D.行使抵押权
E.进行“3C”分析
【答案】ACE
【解析】事前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贷款的审查与决策阶段的管理。主要方法有:①直接利用社会上独立评级机构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结果;②自己单独对借款人进行信用的“5C”、“3C”分析。
②事中管理
事中管理在于商业银行在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阶段的管理。在此阶段,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是贷款不要被挪用、贷款是否被有效使用、跟踪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变化、出现异常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a.事中管理的主要方法
建立针对借款人的信用恶化预警机制;建立不良贷款的分析审查机制;监控、监测借款人的资金用途和使用状况;为借款人提供理财服务;提前转让债权;争取政府支持;帮助借款人开辟市场;追加贷款;贷款展期;行使抵押权或质押权;追索保证人;向法院起诉等。
b.事中管理中的贷款风险分类
目前采用的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即把已经发放的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等级。正常类贷款是有充分把握还本付息的贷款;关注类贷款是未违约,但存在负面影响财务状况的主客观因素的贷款;次级类贷款是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依靠正常收入不能保证还本付息,本息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可疑类贷款是本息逾期180天以上,无法足额还本付息,即使执行抵押和担保也要发生一定损失的贷款;损失类贷款是本息逾期1年以上,即使采取一切措施和程序,贷款也无法回收的贷款。
③事后管理
事后管理在于商业银行在贷款完全回收以后的管理。在此阶段,商业银行要回顾与反思贷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吸取教训,填补和加强制度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
4.市场风险的管理
(1)利率风险的管理
利率风险的管理方法主要有:
①选择有利的利率。
②调整借贷期限。
③缺口管理。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后的缺口,在预测到利率上升或下降时,将缺口调为正值或负值,以提高或稳定银行的净利息收益。
④久期管理。计算出利率性资产的久期减去利率性负债的久期后的久期缺口,当利率上升或下降时,将久期缺口调为负值或正值,以增加或稳定银行净值。
⑤利用利率衍生品交易。即通过做利率期货交易或利率期权交易进行套期保值,通过做利率互换交易把不利于自己的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转换为对自己有利的浮动利率或固定利率,通过做远期利率协议提前锁定自己的借款利率水平,通过做利率上限、利率下限和利率上下限锁定借方最高成本、贷方最低收益和借贷最高成本与最低收益的区间。
【例7.12】下列方法中,属于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是( )。
A.做远期外汇交易
B.缺口管理
C.做货币衍生产品交易
D.做利率衍生产品交易
E.做结构性套期保值
【答案】BD
【解析】利率风险的管理方法主要有:①选择有利的利率;②调整借贷期限;③缺口管理;④久期管理;⑤利用利率衍生产品交易。ACE三项属于汇率风险管理的方法。
(2)汇率风险的管理
汇率风险的管理方法主要有:
①选择有利的货币,即基于对汇率未来走势的预测,外币债权人或债务人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硬币、软币或软硬货币组合;
②提前或推迟收付外币,即当预测到汇率正朝着不利于或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变动时,外币债权人提前或推迟收入外币,外币债务人提前或推迟偿付外币;
③进行结构性套期保值,即对方向相反的风险敞口进行货币的匹配和对冲;
④做远期外汇交易,提前锁定外币兑换为本币的收入或本币兑换为外币的成本;
⑤做货币衍生品交易。
(3)投资风险的管理
①股票投资风险的管理方法
股票投资风险的管理方法主要有:
a.根据对股票价格未来走势的预测,买入价格即将上涨的股票或卖出价格即将下跌的股票;
b.根据风险分散原理,按照行业分散、地区分散、市场分散、币种分散等因素,进行股票的分散投资,建立起相应的投资组合,并根据行业、地区与市场发展的动态和不同货币的汇率走势,不断调整投资组合;
c.根据风险分散原理,在存在知识与经验、时间或资金等投资瓶颈的情况下,不进行个股投资,而是购买股票型投资基金;
d.同样根据风险分散原理,做股指期货交易或股指期权交易,作为个股投资的替代,以规避个股投资相对集中的风险。
②金融衍生品投资风险的管理方法
金融衍生品投资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
a.加强制度建设,即建立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在金融衍生品投资中,通过前台后台、职员的合理分工和分离,清楚划分和界定不同层次人员的权力责任,达到相互制约和牵制的效果;
b.进行限额管理,即建立风险资本限额、交易限额和止损限额等系列的限额管理制度,从而把相应的投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即风险容忍度上;
c.进行风险敞口的对冲与套期保值。
5.操作风险的管理
(1)制度管理
制度管理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给由人的因素而产生的操作风险提供机遇和环境。
具体着力点是:加强操作风险控制的文化建设;加强对操作风险中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识别;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巴塞尔协议Ⅱ”中倡导的原则,建立操作风险量化评估制度,开发、引进和应用风险量化模型;加强对操作风险控制措施的研发和系统运用;加强对操作风险信息的采集和管理,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对操作风险控制的监督等。
(2)信息系统管理
信息系统管理就是基于信息系统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和对由信息系统产生的操作风险进行管理。
具体方法是:
①建立涵盖操作风险管理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由应用结构、数据结构和技术结构构成。
②在所有业务运行和管理运行基于现代信息系统的条件和环境下;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为此,要确保数据和信息的质量、安全和有效;要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制度,并严格执行,防止程序修改人员和中心机房人员失控,防止远程登录操作过程出现问题,高度重视数据备份;要控制好系统硬件、系统程序、系统操作和系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点;要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实现系统的兼容性,防止出现“信息孤岛”。
(3)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就是设计和采用科学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与不断优化和严格执行业务流程。
具体方法是:
①就操作风险管理流程而言,目前较为科学完整的流程包括五个环节:a.操作风险识别,内含损失事件分析和操作风险映射两个步骤;b.操作风险评估与量化;c.操作风险控制与缓释,决定和采取管理操作风险的方法,将操作风险控制在风险偏好之内;d.操作风险监控,对操作风险控制与缓释的过程进行检测和控制,保证操作风险控制与缓释沿着预期的轨道和目标运行;e.操作风险报告,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就所面临的和潜在的操作风险、应对措施与步骤、措施的有效性等向管理层进行报告。来源233网校
②针对业务流程中的操作风险管理,要兼顾提有效率与实现牵制制约的要求,不断改进和优化业务流程,并使之得到严格执行,防止在执行中出现遗漏或忽视某些环节、增加不必要的环节等情况。
【例7.13】下列做法中,属于金融风险管理流程环节的有( )。
A.风险识别
B.风险评估
C.风险转移
D.风险控制
E.风险监控
【答案】ABDE
【解析】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包括:①风险识别;②风险评估;③风险分类;④风险控制;⑤风险监控;⑥风险报告。
(4)职员管理
职员管理就是对由内部欺诈、失职违规、知识技能匮乏和核心职员流失等内部职员因素所带来的操作风险进行管理。
具体方法是:
①构建和完善内部控制中对职员的控制系统,要把好职员的入口关;要建立职员间的相互牵制制约机制;要建立定期休假、轮岗和交流机制,并严格执行离任审计;建立晋级和降级的标准和机制,形成严格而灵活的用人机制,严格的是用人标准,灵活的是能上能下;建立不合格职员的淘汰机制。
②加强对职员的培养和教育,要加强职员培训,制定和实施职员培训计划,按职员的工作职务说明和工作程序手册进行培训;要加强职员的品行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
③提供科学的激励机制和满意的工作环境,以促进职员的忠诚和努力工作。
(5)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就是充分利用保险和业务外包等机制和手段,将自己所承担的操作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就保险而言,操作风险保险主要有两种类型:特定风险保险和一篮子风险保险。
商业银行可以自觉有效地结合操作风险的转移,对外包的业务进行整体规划和实施。
6.其他风险的管理
(1)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着眼点是:
①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提高存量资产的流动性。
②保持负债的流动性,通过开展其他业务带动存款等。
③进行资产和负债流动性的综合管理,实现资产与负债在期限或流动性上的匹配。
【例7.14】招商银行于2014年3月24日招标发行国内首款基于信用卡应收账款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这种举措在性质上属于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保持( )流动性的方法。
A.资产
B.负债
C.资产负债综合
D.资本
【答案】A
【解析】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着眼点是:①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如建立现金资产的一级准备和短期证券的二级准备,提高存量资产的流动性,将抵押贷款、应收信用卡账款等资产证券化,出售固定资产再回租等;②保持负债的流动性,如增加大额存单、债券、拆借、回购、转贴现、再贴现等主动型负债,创新存款品种,通过开展其他业务带动存款等;③进行资产和负债流动性的综合管理,实现资产与负债在期限或流动性上的匹配。
(2)法律风险与合规风险的管理
法律风险与合规风险管理的主要机制和方法是:
①加强文化建设,将守法合规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
②加强组织与制度建设;
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④加强过程管理,把好签订合同关;把好履行合同关。
(3)国家风险的管理
①国家层面的管理方法。国家层面应当运用经济、政治、外交等多种手段,为本国居民管理其所承受的国家风险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②企业层面的管理方法。金融机构及其他企业管理国家风险的主要方法有:将国家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国家风险评级与报告制度;建立国家风险预警机制;设定科学的国际贷款的审贷程序,在贷款决策中必须评估借款人的国家风险;对国际贷款实行国别限额管理、国别差异化的信贷政策、辛迪加形式的联合贷款和寻求第三者保证等;在二级市场上转让国际债权;实行经济金融交易的国别多样化;与东道国政府签订“特许协定”;投保国家风险保险;实行跨国联合的股份化投资,发展当地举足轻重的战略投资者或合作者等。
(4)声誉风险的管理
针对因自己操作失误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而产生的公众负面评价,金融机构应当严于律己,加强操作风险或法律风险、合规风险的管理,借以规避或控制这类声誉风险;针对因外部的恶意中伤而产生的误导,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声誉危机应急处置机制。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规则:“巴塞尔协议Ⅱ”与“巴塞尔协议Ⅲ”
1.“巴塞尔协议Ⅱ”
“巴塞尔协议Ⅱ”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准确识别、计量和控制风险。
(1)“巴塞尔协议Ⅱ”的目标:五大目标
①把评估资本充足率的工作与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银行经营的安全稳健性;
②在充分强调银行自己的内部风险评估体系的基础上,促进各国银行的公平竞争;
③激励银行提高风险计量与管理水平;
④资本更为敏感地反映银行头寸和业务的风险度;
⑤重点放在国际活跃银行,基本原则适用于所有银行。
(2)“巴塞尔协议Ⅱ”的内容:三大支柱
①最低资本要求。最低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并将最低资本要求由涵盖信用风险拓展到全面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对信用风险的计量提出了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对市场风险的计量提出了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对操作风险的计量提出了基本指标法、内部测量法和标准法。
②监管方式与监管重点。明确和强化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三大职责:全面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培育银行的内部信用评估体系;加快制度化进程。监管方法是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并用。
③市场约束。从公众公司的角度看待银行,对银行提出信息披露要求,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资本结构、资本充足率、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使市场参与者更好地了解银行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状况,从而能对银行施以更为有效的外部监督。
【例7.15】“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最低资本要求,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 )。
A.汇率风险
B.利率风险
C.法律风险
D.操作风险
【答案】D
【解析】“巴塞尔协议Ⅱ”要求最低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并将最低资本要求由涵盖信用风险拓展到全面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对信用风险的计量提出了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对市场风险的计量提出了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对操作风险的计量提出了基本指标法、内部测量法和标准法。
2.“巴塞尔协议Ⅲ”
“巴塞尔协议Ⅲ”对“巴塞尔协议Ⅱ”的发展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重新界定监管资本。协议Ⅲ将原来的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重新界定,并区分为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限定一级资本只包括普通股和永久优先股。
②强调对资本的计量。在计量资本充足率中,分子是资本,分母是风险资产。“巴塞尔协议Ⅱ”强调对分母——风险资产的计量,而“巴塞尔协议Ⅲ”则更加强调对分子——资本的计量,直接表现就是诸多条款的核心要求为增加资本。
③提高资本充足率。“巴塞尔协议Ⅲ”规定,全球各商业银行5年内必须将一级资本充足率的下限由4%提高到6%,在过渡期中,2013年升至4.5%,2014年升至5.5%,2015年升至6%;要求普通股最低比例由2%提升至4.5%,在过渡期中,2013年升至3.5%,2014年升至4%,2015年升至4.5%。另外,“巴塞尔协议Ⅲ”维持目前资本充足率8%不变。
④设立“资本防护缓冲资金”。“巴塞尔协议Ⅲ”规定,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资本充足率加资本缓冲比率在2019年以前从现在的8%逐步升至10.5%,普通股最低比例加资本留存缓冲比率在2019年以前由现在的3.5%逐步升至7%。
⑤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巴塞尔协议Ⅲ”引入基于规模、与具体资产风险无关的杠杆率监管指标,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
⑥增加流动性要求。“巴塞尔协议Ⅲ”引入流动性覆盖比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PR),以强化对银行流动性的监管。其中,净流动性覆盖比率用来计量在短期极端压力情景下,银行所持有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的流动性资产的数量,衡量其是否足以应对此情景下的资金净流出;净稳定融资比率用来计量银行是否具有与其流动性风险状况相匹配的、确保各项资产和业务融资要求的稳定资金来源。
⑦安排充裕的过渡期。根据“巴塞尔协议Ⅲ”,所有成员国执行期将从2013年1月1日开始,且须在该日期前将“巴塞尔协议Ⅲ”规则转化为国家法规。“巴塞尔协议Ⅲ”的各项要求将于不同的过渡期分阶段执行。各项要求最终达成一致的落实期限虽然有所不同,但最晚至2019年1月1日。其中,资本留存缓冲的过渡期最长,将从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年底逐步实施,于2019年1月1日实现。
“巴塞尔协议Ⅲ”突出体现了风险敏感性的资本要求与非风险敏感性的杠杆率要求相结合,资本监管与流动性监管相结合,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其目的在于确保银行经营的稳健性,进而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四、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
1.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演进与阶段性特征
(1)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我国开始关注和研究金融风险管理问题。人民币汇率的几次贬值带来了汇率风险,中国银行为客户推出了代做不同外币之间的远期交易的中间业务。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各种金融风险逐步全面显现和突出,在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层面逐步构建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从国家层面开始制定和出台有关金融风险监管的法规,要求金融机构和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导入内部控制的理念,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资本充足率管理机制。
(3)21世纪以来
我国不同层面、不同部门共同跟踪国际上金融风险管理的最新进展,共同推进金融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按照“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导入银行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推出新的风险监管法规。
2.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举措
(1)在金融风险管理的制度层面
我国做出了在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在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组织结构的再造中要求有机融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构建;做出了在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度安排。
(2)在金融风险管理的技术层面
主要举措有:
①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科学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推出了贷款的五级分类和相应的不良资产管理机制;建立了综合授信制度;建立了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的信用风险管理流程;建立了审贷分离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和集中处置。
②在市场风险管理上,对突出的汇率风险和投资风险加强了管理,通过创新,推出了远期外汇交易、掉期和互换交易,以及股指期货交易;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敞口提出了若干指标、比例性要求。
③在操作风险管理上,集中推出了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
④在其他风险管理上,从应急到系统思考,目前已经推出了对合规风险的管理要求,更加关注国家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3)在金融风险的量化管理中
注重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风险量化模型,并对引进的模型予以本土化,同时也注重独立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量化模型;在“巴塞尔协议Ⅱ”公布以后,我国积极研究和推进有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量化模型在我国的应用。
(4)在金融风险的监管上
根据“巴塞尔协议Ⅰ”、“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相继于施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贯彻了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原则,结合我国国情和银行业的具体情况,对三个巴塞尔协议提出的各项比率要求进行了充分的测算和实证研究,并对银行业提出了资本监管的总体框架和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