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生背景
二战后,日本经济创造了奇迹,经济迅速从废墟中发展起来,经济增值率高居发达国家之首,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至80年代末,日本汽车已称霸全世界,日本的产业在西欧、拉美遍地开花,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逼伏在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之下。
1985年9月,西方5国财长在美国签订著名的“广场协议”,决定提高其它货币对美元的汇率。由于日本与美国贸易摩擦最为剧烈,日元首当其冲,日元兑美元的汇价从1984年的237日元上涨到1989年的138日元。
日元升值使日本的出口主导型经济受到极大冲击,为了刺激经济的回升,并实现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结构的转变,日本政府实行了金融缓和与自由化的政策。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官方连续5次调低贴现率,使之降低至低于同期西方各国贴现率2.5%的水平。这虽然使许多受日元升值影响的企业迅速摆脱了困境,但同时也种下了恶果。
自从日本采取金融缓和政策后,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迅速降低,企业一般收益率从1986年的-17.2%,一跃而为1987年上半年的33.5%,下半年的50.9%。企业收益率的提高也极大地提高了对企业股票的评估价值,进入影响了投资者的心理预期。
日本国内储蓄一直很高,加之金融缓和造成的货币供应扩张以及外汇盈余的骤然膨胀,产生了一股庞大的过剩资本。除了一部分寻找海外投资市场外,其大部分在国内涌入投资收益相对较高的资本市场。1985年至1990年间,日本企业投资总额为406万亿日元,但只有148万亿日元(即总量的36%)用于企业生产资料的投资,而其中64%的资金即258万亿日元流向了证券市场和房地产。过多的资金流入推动了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急剧上升。法人投机股市源自于1984年制订的“特定金钱信托制度”,它使日本大企业能够将巨额委托给信托银行和证券公司,从事金融交易。因此,除了机构投资者的狂势投机,法人资本的投机也成为股市膨胀的一大动力,并终于导致股市失控。
2、主要过程
自从1986年日本“平成景气”以来,日经指数由1985年的12000点,开始持续上升。1987年世界股市危机中,日经指数稍有下降,但很快的率先“复活”起来,股价开始一路上涨,并带动全球股市的回升。1980年个人持股比例为8.84%,1988年上升到的14.5%;1987年末,日本股市个人股东已达2000万人,相当于日本国民人口总数的1/5。到1989年底,日本的股票资产额已是国民生产总值的1.3倍,资产价格如此急剧膨胀意味着经济泡沫的存在。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由于心理预期良好、投机活动增多,炒买炒卖土地的现象非常严重,地价飞快上扬,地价的暴涨使投资者不断对企业资产重新进行估价,拥有大片土地的大型企业身价倍增,股价大幅飚升,成为股市持续上扬的领头羊。到1988年底,日本的土地资产额是国民生产总值的1.4倍;在泡沫最严重的1989年,日本大东京一地的房地产价格总和就超过美国全国的房地产价格总和。
1989年5月,由于意识到了经济过热的压力,日本政府开始紧急实施金融紧缩政策,提高贴现率,到1990年已由1989年的2.5%提升至6.0%。贴现率的急剧提高直接影响了资本的市场收益率,股价开始下跌。
1990年4月大藏省对房地产业也进行严厉的限制,一方面严格控制融资,另一方面加征地价税,使地价冷落下来。地价的下跌减少了企业的实有资产值,更促使股价下跌。同时由于资本成本不断的上升,企业增收的能力将大受制约,企业收益前景的黯淡给投资者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预期开始恶化。投机炒作者乘机抛售股票,进一步引起恐慌。
1989年12月29日,是这一年的最后一次交易日,日经指数高收38915点。1990年开市后,股市即开始暴跌,到1990年4月2日经指数跌至28002点,历时4个月,跌幅达23%。1990年10月1日日经指数跌至20221点,跌幅达48%,也即10个月内将近跌去了一半的市值。1991年上半年略有反弹,旋即转入更猛的跌势。1992年8月18日日经指数再创14309点新低,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3、主要经济后果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一蹶不振,连续数年呈负增长或零增长。
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股市和房地产上的持股和贷款,不断的成了不良资产,成了呆账死账。1994年至2004年银行信托方面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就有179家。
股市从此长期低迷,1993年一季度仍徘徊于16000-17000点之间,1994年年末略有上浮,上摸20000点,以后直到1995年12月底,即又过14个月后才再次突破20000点。可99年再度下跌,其断断续续的阴跌长达10多年。
4、主要原因分析
1)贴现率的不断降低导致股票投机热情高涨
“广场协议”后,日元不断升值,这使日本的出口主导型经济受到极大冲击,为了刺激经济的回升,日本政府实行了金融缓和与自由化的政策。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官方连续5次调低贴现率,从而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迅速降低,企业的收益率也就不断的攀高,对企业股票的估值也就更高,对其预期也加大。加上当时对经济发展和日币升值的预期,从而引发起对股票的疯狂投机。
2)企业法人相互持股导致股价不正常上涨
二战前,日本的股票以个人持有为主,法人持股占极少部分;战后,日本政府推行了“解散财阀”改革,2O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法人持股迅速发展1950年法人的持股比例为23.6%,1955年为32.7%,1960年为40.9%,1970年增至54%,从此日本的股票所有结构进入以法人持股为主的时代。
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推行了按时价发行股票的方式,股价越高,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的资金越多,以致当时的日本企业都致力于抬高自己企业的股价。另一方面,日本企业通过相互持股从市场上不断的购买浮动的股票,增加市场上对股票的需求量,而相互持股的稳定股东在股价上升的情况下也不出售股份,使得供需更加的失衡,结果自然是股价上升。
四、1996年泰国股市风险
1、发生背景
1984年6月30日,泰国政府宣布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即主要是盯住美元的制度。1984-1995年,由于美元对主要货币持续贬值,泰铢实际有效汇率大幅下降,提高了泰国的出口竞争力,出口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泰国经济发展。在此期间,泰国GDP以每年超过8%的速度增长,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亚洲奇迹。1986-1994年,泰国制造业出口年增长30%,制造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由36%上升到81%,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22%增加到29%。
90年代初,泰国政府基本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管制,实现了本币的全球可自由兑换;1993年3月,泰国政府批准在曼谷开设了期权金融中心,并随之放宽了外国银行在泰国设立支行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曼谷期权金融中心进行交易。1989年,外国私人资本面向泰国的流出与流入分别在1000亿泰铢左右,1994年分别达到15000亿泰铢左右,4年间增加了10多倍。并且,在这些资本中,短期资本所占比较大、增长较快,1995-1996年,非居民泰铢存款、经由BIBF的企业短期美元借款、股票市场的国外投资等急剧增加。仅从对银行的债务余额看,1996年底的701亿美元债务中就有65.2%为短期债务。
2、主要过程
从证券市场看,1993年,外资对泰国证券的投资为30多亿美元,1994-1995年上升到60多亿美元。从房地产市场看,1996年底,泰国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分别占总贷款的8.8%和24.4%,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是经由BIBF(曼谷国际金融安排)从海外借入。
大量外国资本流向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引起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飞涨。从1987年12月11日243点起,到1990年7月25日涨到了1143点,净涨了900点,涨幅达370%,平均每年都翻了一番;而后到1994年1月4日,达到了历史最高1753点,其间1993年9月29日由966点涨至1753点,历时仅3个月,涨幅竟达82%。
1995年,国际外汇市场出现逆转,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由贬值转升值。由于美元持续、大幅度升值,泰铢实际有效汇率跟随美元不断走强,削弱了泰国的出口竞争力,1996年泰国出口增长从1995年的24%下降到3%。出口下降导致泰国经常项目逆差迅速扩大。1995年泰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162亿美元,占GDP比率超过8%。
1996年,房地产泡沫破灭造成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经营状况恶化。6月底,泰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达到1兆7800亿泰铢,不良资产率达到35.8%。巨额不良资产使泰国金融市场更加动荡。
1997年1月份,以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资本开始对觊觎已久的东南亚金融市场发动攻击,开始抛售泰铢,买进美元,泰铢开始直线下跌。
5月份,国际货币投机资本开始大举沽售泰铢,泰铢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面对国际投机资本的进攻,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三管齐下,企图捍卫泰铢阵地,他们动用了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离岸投机者,同时大幅提高息率,泰铢的地位暂时性保住了。
6月份,投机商开始出售美国国债,筹集资金,再度向泰铢发起致命打击。此时的泰国央行已弹尽粮绝,仅有的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早已花光,泰国央行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当天,泰铢重挫20%,7月29日,泰国央行行长伦差•马拉甲宣布辞职,8月5日,泰央行决定关闭42家金融机构。
随着货币市场的剧烈波动和经济的不断恶化,泰国的证券市场也就雪上加霜,以1996年2月6日的1415点为拐点,股市开始暴跌;1996年5月至1997年5月,泰国股指下跌幅度超过60%;此后,股市继续下跌,到1998年9月4日达到了最低207点,相对于1994年历史最高1753点,跌破了88%;泰国的经济从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3、主要经济后果
直接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其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新加波、日本、韩国等国迅速受到泰国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货币发生贬值,股市遭受重挫。
泰国的股市从此一蹶不振,长期维持在三、四百点左右,直到2003年10月才突破600点。这次金融危机对泰国股市的影响特别深刻。
这场危机沉重地打击了泰国经济发展,造成泰国物价不断上涨,利率居高不下,企业外债增加,流动资金紧张,经营困难,经济衰退,失业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日落千丈。
4、主要原因分析
1)金融政策的严重失误
泰国政府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由于泰铢汇价被人为固定,失去了调节贸易差额和国际收支的功能,面对不断扩大的经常账户赤字,泰国政府实际上只能有一种选择,即加快资本市场开放步伐,通过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以及高利率政策,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流入。钉住制度与高利率政策结合,使投机性资本可以实现无风险套利,从而为国外资本大量涌入泰国提供了制度激励。80年代末以前,泰国一直实行较为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90年代以后,为了吸引外资,泰国在资本账户开放方面采取了更加“自由化”的措施。一是开放了离岸金融业务,推出了曼谷国际金融安排(BIBF)。二是泰国允许非居民在泰国商业银行开立泰铢账户,进行存款或借款,并可以自由兑换。到1996年,泰国资本项目已经基本放开。
为了维持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为了防止外资流出、为了抑制资产价格泡沫,泰国中央银行被迫继续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不断收紧银根,持续提高利率。1996年,泰国利率达到13.25%,为当时亚洲国家和地区最高水平。高利率政策进一步抑制了投资和消费,加剧了经济衰退,造成了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高利率加大了企业债务负担,迫使企业转而向国际金融市场寻求低成本筹资,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对外负债规模。1997年泰国外债达到9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50%,其中,短期外债占到了60%。
2)国际炒家的伺机炒作
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使得泰铢在明显出现高估后,便会成为国际“金融大鳄”猎取的目标。1997年1-7月,在索罗斯等“国际金融大鳄”们的投机攻击下,使得泰国经济更是致命一击。
五、证券市场风险案例的几点启示
“股市今天发生的事情以前发生过,以后会再度发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风险发生的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等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希望能从以上证券市场风险案例回顾和分析中吸取经验教训,找出各个风险案例中本质的、根源的和共性的东西,从而能够正确认识我国当前证券市场的形势,在市场引导和市场参与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1、坚决抑制股市“泡沫”的膨胀
从以上周边国家和地区近年的股市风险案例可以看出,股市泡沫一旦形成,股市风险越推越高,其后果也就是不可避免的“股灾”了。
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市场泡沫开始形成之初,就应当坚决的抑制泡沫和风险的膨胀。当风险、泡沫聚积到高点时,才慌忙采取措施,只能事与愿违,投机炒作者将会大肆抛售股票,沽空股指,双双获利。日本当时在股市泡沫不断膨胀时,迟迟不肯推出货币紧缩政策,直到1989年5月股市泡沫快顶峰时才紧急刹车,但其时已晚,却让投机炒作者乘机逃脱。
2、警惕国际游资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泡沫是资本市场价格严重超出其内在价格的产物,泡沫形成的根源是投机风潮的涌现。
产生投机风潮的始作俑者,就是在国际间游荡、寻找时机已久的“HotMoney”(热钱或游资)。他们总是利用其股票市场本身存在着的经济上的泡沫、既定的预期以及制度上的漏洞,乘机而入,大肆炒作,哄抬股价,引发“羊群效应”,吸引更多的机构和中小投资者进入;一旦得手,在适当之时又相反炒作,尽数抛卖股票,沽空股指。其本质是投机炒作而非“价值投资”。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目前活跃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游资在7.2万亿美元以上,相当于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每天有1.2万亿美元以上的游资在全球外汇市场上寻求机会,相当于实物交易的近百倍。再加上一定的“杠杆”效应,其在泰国、香港等地的惊人“业绩”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对于国际游资我们得慎之又慎。
3、坚决规范市场行为
在国际间的巨额游资的冲击和撬动下,本相对平衡和稳定增长的股票市场开始沸腾,股价不断攀高,当地的资金大户相互勾结,频频坐庄,轮番炒作;银行资金违规入市,证券机构、新闻媒介推波助澜,中小投资者盲目跟风,整个市场行为一片混乱。
于是,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当局开始采取紧缩政策,提高利率、提高银行准备金、贬低本币、征收交易所得税和引导资金对外投资等等收缩货币供应量的策略,但是其结果是收效不大,不能根本解决了股市继续疯狂飙高的势头。因为如果投机炒作等违规行为继续存在,他们依然可以通过轮番炒作,让股价翻腾而上。案例中的国家和地区在股市风险发生后,都相应的采取了紧缩的政策和疏通的策略,虽都起到了一定的功效,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
市场泡沫、风险的根源是短期投机炒作等违规行为。我们要汲取这些股市风险案例中的经验教训,从根本出发,坚决规范股票市场行为。规范市场行为,就是打击那些以恶意投机炒作为主的违规行为,一方面通过提高印花税、交易中介费等手段来增大轮番炒作的成本,来引导资金进行长期的价值投资;另一方面,提高监管力度,并对查获的蓄意违规炒作行为进行最严厉的惩罚。规范市场行为,并不是干涉市场,干涉投资自由。规范市场行为,是要以前瞻性的规划、机制、法律和技术为前提的。
相关推荐: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