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换股债券。发行的条件相当好,表面看公司绝对没有损失,但好戏却在后头。
它们一般选择市值最少有20亿、30亿港元的上市公司,在市场上有一定的流通量,但缺少大额资金做发展。选准目标后,对冲基金潜在水底,会透过浮在水面上极活跃的国际大行出面游说,推介这种成本极低的这一融资新手段。
只要对方首肯,大行做中介有钱挣,而背后对冲基金一定会承接上市公司所发行1-5年期的可换股债券,溢价高达20%-40%,并提供零利息的优惠。这一融资额大,不需要增发太多股份,不会稀释大股东权益,发行新股的参考价远高于市价,亦暂不会摊薄公司的每股资产净值,一般都在2-5年后才要求赎回,几乎没有马上偿还本金的压力。因此愿意加入的上市公司不少。
但明白人都会问:为何可换股债券的投资者甘愿不收取分毫利息,仍愿意要上市公司发行的可换股债券?
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银行家指出:这就是可换股债券的陷阱。原来购买可换股债券的投资者,在一定期限后会在市场出售,假设一只发行可换股债券的地产公司股价为一元,只要股价被推低至五角,对冲基金已赚了五角差价,相对于借货利息只是小巫见大巫。假若对冲基金没有足够货,可即时行使认股权补仓,或在市场上低价购入股份作补仓之用,获利后对冲基金才慢慢地还。
香港信报财经分析专栏作者孔少林撰文分析嘉里建设发可换股债券案例,他说:我怀疑这批由摩根大通接去的25亿可换股债券,有可能已经到了一批对冲基金的手上;他们其实并不看好嘉里,反而是看淡嘉里后市,并在可换股债券发行后,随即沽空同等数量的嘉里股份。
对冲基金持有嘉里债券的目的,只是希望减低自己抛空有关股份的潜在危险,把抛空的潜在损失上限,死锁在可换股债券的行使价(每股29.955元),这个价钱可以视为沽空者的“保险线”。在买入可换股债券后,对冲基金在沽空嘉里时,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反之,如果股价下跌,潜在回报则视乎实际可行的沽空价而定。
对冲基金就是利用上市公司欲发可换股债券大额集资的弱点从中取利。投资银行家说:其实对冲基金并非全无风险,假若遇上大牛市、上市公司老板不断增持或是有其他基金入市,令股价未如对冲基金所料般下跌,这时对冲基金就有所损失。所以,对冲基金很少敢和政府玩,因为政府可以无所谓价格。
若股价仍未升破行使价,届时对冲基金大不了用高溢价价钱行使作补仓之用,对冲基金的损失就只有溢价的差额。但根据过往惯例,对冲基金甚少铩羽而归,受害的只是已发行可换股债券的上市公司,公司的股价一般难望短期内升回原来的价位。
不过,对发债公司来说,这样的集资方式可以减少利息开支,实际收益不错,这仍然是一个大家都会双赢的策略。
但任志刚的预警依然很值得留意:他说投资者要避免成为对冲基金的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