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贷款风险分类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
12.1贷款风险分类概述
1.贷款分类的含义
是银行信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银行根据审慎的原则和风险管理的需要,定期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的结果分析归类的过程。
2.贷款分类的标准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5月开始试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并在2001年12月修订后正式发布。指导原则采用贷款风险分类方法,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亦称“五级分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2013年版新增加内容
我国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有一条核心的内容,即贷款偿还的可能性
12.1.2贷款分类的意义
1.贷款分类是银行稳健经营的需要
2.贷款分类是金融审慎监管的需要
通过非现场体系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质量进行连续监控
通过现场检查,独立地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质量作出评估
3.贷款分类是利用外部审计师辅助金融监管的需要
4.贷款分类是不良资产的处置和银行重组的需要
12.1.3贷款风险分类的会计原理
1.历史成本法--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内账面上资产和负债增减的净值。
历史成本法的重要依据是匹配原则,即把成本摊派到与其相关的创造收入的会计期间历史成本法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与审慎的会计准则相抵触。
第二,不能反映银行或企业的真实价值或净值。
2.市场价值法--按照市场价格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
市场价值法的优点是它能够及时承认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因此能较为及时地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发生的问题,银行可以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为其资产定值市场价值法缺点--并不是所有的资产都有市场
3.净现值法
贷款的利率和贴现率是决定贷款净现值的重要因素,但贴现率的确定较为困难。净现值法在银行中并未得到广泛采用。
4.公允价值法
当前较为普遍的贷款分类方法,主要依据公允价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