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战略实施中的生产或运营计划
运营管理与企业内流程的设计、实施和控制相关,将投入(材料、人工、其他资源、信息和客户)转化为产出(产品和服务)。运营职能被视作以下三种传统核心职能之一:
第一,运营。运营职能负责通过为客户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来满足客户的订单和要求。
第二,营销。.营销职能负责识别客户的需求、与潜在客户进行沟通使其购买企业产品。
第三,产品和服务开发。产品和服务开发职能负责设计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一)运营流程及计划
所有运营流程都涉及到转化过程,但是转化过程在四个方面或范畴上有所不同,它们分别是容量、种类、需求变动以及可见性。上述每个因素都会影响企业运营的企业方式和管理方式。
1.容量。运营流程在所处理的投入量上和产出量上有所不同。
其含义是:较高的投入或产出量能使运营流程成为资本密集型流程。在这种流程中,工作专门化并具有完备的系统指导工作的完成。单位成本应当较低。较低的投入或产出量意味着每名员工都要执行一项以上的任务,这样专业化无法实现。在这种流程中,系统化程度较低并且与高产量情况相比单位产出成本较高。
2.种类。这是指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范围,或者企业对这些产品或服务投入的范围。
其含义是:如果种类繁多,则企业需要具有灵活性并能够适应个别客户的需求。因而企业的工作会变得较为复杂,并且单位成本较高。如果种类有限,则企业应对运营流程进行明确限定;这种运营流程具有标准化、常规的运营程序及较低的单位成本。
3.需求变动。在某些企业中,需求在一年中因季节而异(如旅游业或玩具业)或者在一天中因时间而异(例如,公共交通的使用量)。需求变动可能是可预测的也可能是无法预测的。
其含义是:当需求变动较大时,运营会产生产能利用率的问题。运营流程应尽量预测需求变动并相应调整产量。例如,旺季的时候旅游业聘用兼职员工。而在旅游淡季,企业的设备和员工都处于未被充分利用的状态,因而单位成本很可能比较高。当需求稳定时,运营流程更可能实现较高的产能利用率,并且成本会相应较低。
4.可见性。可见性是指运营流程为客户所见的程度。许多服务都对客户高度可见。运营流程的高可见性需要员工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技巧。与可见性低的运营流程相比,这种运营流程需要更多的员工;因而,运营费用较高。
其含义是:当可见性高时,客户的感性认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运营流程的满意度。如果客户需要等待,就有可能会产生不满,这时员工需要具备很高的人际沟通技巧。具有可见性的运营流程的单位成本可能比较高。当可见性较低时,生产和销售之间可以存在时间间隔,从而允许运营流程充分发挥作用。在可见性较低的运营流程中,联系客户的技巧并不重要,但是单位成本应当较低。
运营计划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确定运营目标;将业务战略或营销战略转化为运营战略,这就是工作得以具体完成的方式;通过与竞争者的绩效相比较来评估企业当前的运营绩效;以缺口分析为基础来制定战略;执行战略,并通过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来不断地检查、改善和改良战略。
(二)生产计划
生产或运营能力、局限性和政策能够极大促进或阻碍目标的实现。生产流程通常构成了企业总资产中的大部分资产。战略实施流程中的大部分都发生在生产现场。以下几个方面的生产决策对战略实施的成败具有重大影响:工厂规模、工厂地点:产品设计、设备的选择、工具的类型、库存规模、库存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标准的使用、工作专业化、员工培训、设备与资源利用、运输与包装以及技术创新。
在研究工厂地点和生产设备之前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包括主要资源的可利用性、该地区的当前平均工资水平、与收发货物相关的交通费用、主要市场的地点、该地区所在国家的政治风险以及可用的培训过的员工。对于高技术企业而言,由于经常需要改变主要产品,因此生产成本与生产灵活性同等重要。某些行业(比如生物技术和整形外科等)所依赖的生产体系必须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从而使其能够进行频繁的产品变更和新产品的快速引入。
(三)产能计划
产能计划是指确定企业所需的生产能力以满足其产品不断变化的需求的过程。对产能计划而言,“产能”是指企业在指定时间内能够完成的最大工作量。
企业产能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差异导致效率低下,如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或者客户需求未得到完全满足。产能计划的目标就是使这种差异最小化。对企业产能的需求因产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增加或降低现有产品的产量或生产新产品。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产能:引进新技术、设备和材料;增加员工或机器的数量;以及增加轮班的次数或收购其他生产设备。
产能计划的类型包括领先策略、滞后策略和匹配策略。
领先策略是指根据对需求增长的预期增加产能。领先策略是一种进攻性策略,其目标是将客户从企业的竞争者手中吸引过来。这种策略的潜在劣势在于其通常会产生过量存货;过量的存货导致成本又高昂又浪费。
滞后策略是指仅当企业因需求增长而满负荷生产或超额生产后才增加产能。该策略是一种相对保守的策略,它能降低浪费的风险但也可能导致潜在客户流失。
匹配策略是指少量地增加产能来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是一种比较稳健的策略。
一般来说,共有三种平衡产能与需求的方法:
1.资源订单式生产:当需求不具独立性时,企业仅购买所需材料并在需要时才开始生产所需的产品或提供所需的服务。例如,建筑企业可能会收到承建新的道路桥梁的大订单。该建筑企业将仅在签订了合同之后才开始采购必需的资源。
2.订单生产式生产:在采用某些运营流程的情况下,企业可能对未来需求的上涨非常有信心,从而持有为满足未来订单所需的一种或多种资源的存货。例如,企业会配备适当的劳动力和设备,但企业会在实际收到订单之后才开始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
3.库存生产式生产:许多企业在收到订单之前或在知道需求量之前就开始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这种情况在制造型企业非常常见。
(四)及时生产系统(JIT)
及时生产方法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最初的及时生产方法是指生产的产品能够精准地满足客户在时间、质量和数量上的需求,.而无论客户是产品的最终用户还是处于生产线上的其他流程。采用JIT时,配送到生产现场的部件和材料正如生产所需,企业不会为防止发生配送延迟的情况而储备材料和部件。例如,一家汽车制造工厂收到的轮胎的数量和类型正好满足一天的生产需求,并且供应商将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将所需的轮胎配送给生产线上正确的进料台。
1.JIT理论的关键要素。JIT理论中的关键要素包括:
(1)不断改进。不断改进的目标是尽快满足需求并提供最佳的质量而又避免造成浪费。这一要素追求简单性。简单的系统便于理解、便于管理而且不容易出错。此外,这一要素是一个以产品为导向的设计,其在材料和部件的移动上花费的时间较少。
(2)消除浪费。“浪费”。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浪费,包括时间、资源以及材料的浪费。浪费共有七种类型:①生产过剩的浪费;②等待的浪费;③搬运的浪费;④加工的浪费;⑤库存的浪费;⑥动作的浪费;⑦不良产品的浪费。
(3)良好的工作场所整理。工作场所整洁有条理。
(4)缩短生产准备时间。增强灵活性并使小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5)企业中所有员工的参与。JIT是一个文化问题。要想成功应用JIT,其理念应被企业中所有员工接受。
2.JIT的优点和缺点。
JIT的优点:
(1)库存量低。这意味着减少了仓储空间,从而节约了租赁和保险费用。
(2)由于仅在需要时才取得存货,因此降低了花费在存货上的运营成本。
(3)降低了存货变质、陈旧或过时的可能性。
(4)避免因需求突然变动而导致大量产成品无法出售的情况出现。
(5)由于JIT着重于第一次就执行正确的工作这一理念,因而降低了检查和返工他人所生产的产品的时间。
JIT的缺点:
(1)由于仅为不合格产品的返工预留了最少量的库存,因而一旦生产环节出错则弥补空间较小。
(2)生产对供应商的依赖性较强,并且如果供应商没有按时配货,则整个生产计划都会被延误。
(3)由于企业按照实际订单生产所有产品,因此并无备用的产成品来满足预期之外的订单。然而,JIT仍是一种能够对生产作出及时响应的方法。
JIT理念可用于服务型企业以及制造型企业。制造型企业采用JIT旨在降低库存;而服务型企业采用JIT旨在消除客户排队的现象。客户排队是非常浪费的,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排队需要为客户提供等待的空间,而这个空间并不会增加价值;二是排队降低了客户对服务质量的感受。
对服务型企业应用JIT要求企业消除任务的专业化,更为灵活地运用劳动力并能够将劳动力从一类工作转移到另一类工作,以此来适应需求和工作流程的要求。
五、在战略实施中的策略采购
采购是指企业取得所用的材料资源和业务服务的过程。采购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和质量具有重大影响。所有企业都具有采购部门。比如,在制造型企业中,采购部门购买原材料及/或部件,这样生产部门可以将这些材料或部件加工成产成品并交由营销部门来销售。在零售型企业中;个人采购方会从制造商处采购衣服、玩具、家具及其他商品,并将其零售给最终消费者。采购的任务在于:识别潜在供应商;对潜在供应商进行评价;招标;报价;对价格及支付事项进行谈判;下订单;跟踪已下达的订单;检查进货,以及对供应商付款。
(一)货源策略
货源策略从使用多个供应商以取得较好的价格,发展到与少数供应商建立战略采购关系。
当企业确定应从哪个供应商进行采购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策略:1.采购方选择采用单一货源策略:
优点:(1)采购方能与供应商建立较为稳固的关系;(2)便于信息的保密;(3)能产生规模经济;(4)随着与供应商的关系的加深,采购方更可能获得高质量的货源。
缺点:(1)若无其他供应商,则该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就会增强;(2)采购方容易受到供应中断的影响;(3)供应商容易受到订单量变动的影响。
2.采购方选择采用多货源策略:
优点:(1)能够取得更多的知识和专门技术;(2)一个供应商的供货中断产生的影响较低;(3)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对供应商压价。
缺点:(1)难以设计出有效的质量保证计划;(2)供应商的承诺较低;(3)疏忽了规模经济。
3.由供应商负责交付一个完整的子部件。例如,指定“第一阶”供应商交付子部件,而不是与若干供应商进行交易。例如,PC制造商会将键盘的生产授权给一个供应商。
优点:(1)允许采用外部专家和外部技术;(2)可为内部员工安排其他任务;(3)采购主体能够就规模经济进行谈判。
缺点:(1)第一阶供应商处于显要地位;(2)竞争者能够使用相同的外部企业,因此企业在货源上不太可能取得竞争优势。
(二)采购组合
业务单元的采购策略会因其采用的基本战略而异。采用壁龛低成本战略或低成本战略的企业着重于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进行采购。大型企业能够通过要求数量折扣以低成本进行采购;规模比供应商大且采购量在供应商销量中占较大比重的采购方也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但是,小型企业必须以其他的方式实现低成本采购。小型企业的采购趋势是组成行业网络,这是指与同一行业内其他小型企业进行合作以集中其采购要求。该网络使小型企业与单一大型企业一样能够要求数量折扣并利用能以低价提供有限供应量的国内外供应商。在许多情况下,可通过广泛的调查来锁定这些供应商。
应注意的是,低成本并不是采购活动中唯一的考虑要素。更为准确的表达应当是:采用壁龛低成本或低成本基本战略的企业应寻求“最佳成本”。该最佳成本应尽可能的低并与所采购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相一致。如果所采购的产品或服务在生产过程中损坏或者无法满足客户需求,那么即便价格低廉也毫无意义。而另一方面,过度地强调质量也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并抬高价格。
可通过考虑以下四个领域来取得最佳的采购组合:
1.质量。应向生产部门咨询制造流程所要求的产品质量,并向营销部门咨询客户能接受的产品质量。所采购的部件是产品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数量。在综合考虑以下两个事项之后确定采购订单的大小和时间:(1)保有库存的成本——其占用的资本、存储空间、存货变质、保险和偷盗风险。(2)库存不足导致的生产延误。库存控制系统将确定最佳的订单量,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需向另一家供应商进行采购;所采购的货品应按时到货以满足需求。
3.价格。短期有利的价格趋势会影响购买决策,但采购时应时刻关注一段时期内的最佳值,即应考虑质量、交货、订单的紧急度、库存保有要求等。
4.交货。下达订单与交付订单之间的产品交期对实现有效的库存控制和生产计划至关重要。企业还应评估供应商交货安排的可靠性。
(三)采购经理的职责
当采购具有战略重要性时,最高级别的采购经理应当是董事会成员或者至少应向执行总监报告。采购经理的职责是:
1.成本控制。确保企业在长期取得与质量相匹配的衡工量值。
2.管理投入。从供应商处采购企业所有领域的设备,比如文件柜、文具、企业车辆等。
3.生产投入。为生产部门取得材料、零部件、组件、消耗品以及固定设备。
4.供应商管理。定位供应商,并与供应商进行交易,比如讨论采购条件、规格、交货间隔期以及交易价格等事项。
5.获取有关以下事项的信息,用于评价各种采购方案:可用性、质量、价格、分销以及供应商。
6.维持库存水平。
六、战略中的人力资源配合
(一)人力资源的战略作用
企业的经营和职能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雇佣的员工。所有管理者都希望自己部门的员工是出色的。要确保实现这一点,管理者需要认清有计划的系统性方法对招聘和选择员工的重要性。企业聘用的人员应具备适当的能力、性情和积极性,否则有关激励、授权以及承诺的理论都会变得毫无用处。
阿姆斯特朗对人力资源管理作了如下描述:它是取得、开发、管理和激发企业的关键资源的一种战略性和一贯性方法,企业借此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考虑以下事项:
1.发展人力资源,以增加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2.使员工为企业的价值观和目标而努力。
3.为管理层的利益而不是员工的利益服务。
4.为人事问题提供战略性解决方法。
5.使人力资源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策略相联系。
战略性要素是指,为了发挥有效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补充和发展企业的战略性经营目标。人力资源策略应具有清晰一致的政策并鼓励所有员工为企业目标的实现付出努力。人力资源策略必须具有灵活性;能够对内外变化作出回应;能在约束条件与机遇的框架内发挥作用,同时仍可以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作出贡献。
从上文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战略性质。任何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就是确保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有可利用的适当的人力资源。例如,如果企业希望转行作出版业,企业在开始经营之前应确保拥有适当的、可用的相关经验和人员(编辑、校对、作者等),即在开始日之前应确定员工的组成结构和员工招聘计划。
有效的人力资源策略应包括现实的计划和程序。该策略的目标应包括如下事项:
1.精确识别出企业为实现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战略目标所需要的人才类型。
2.通过培训、发展和教育来激发员工潜力。
3.应尽可能地提高任职早期表现出色的员工在员工总数中所占的比重。
4.招聘足够的、有潜力成为出色工作者的年轻新就业者。
5.确保采取一切可能措施来防止竞争对手挖走企业的人才。
6.招聘足够的、具备一定经验和成就的人才;并使其迅速适应新的企业文化。
7.激励有才能的人员实现更高的绩效水平,并激发其对企业的忠诚度。
8.寻求方法来提高最有才能的人员的绩效和生产效率。
9.创造企业文化,使人才能在这种文化中得到培育并能够施展才华。这种文化应当能够将不同特点的人才整合在共享价值观的框架内,从而组建出一个金牌团队。
(二)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企业为取得、利用、改善和维持企业的人力资源而采取的策略。人才规划为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人才规划包括四个主要阶段:
1.分析现有的员工资源。包括优势、劣势、年龄跨度、经验和培训水平等。
2.估计资源可能发生的变化。包括资源流入企业、资源在企业内流动以及资源流出企业。
3.估计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包括如下方面:数量、类型、质量及技能构成等。
4.确定人才供需之间的缺口,并制定消除该缺口的政策和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流程考虑了更广泛的环境因素(例如,雇员的结构类型、自动化的发展、定性技术的使用等),因而超出了简单的定量分析。该流程也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有关,并且该流程应与企业目标和能够实现这些目标的组织结构相关。人力资源计划流程还关系到人员的发展,以使其具备满足未.来业务需要的技能。该流程还通过利用适当的激励技术来提高企业内所有员工的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