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财政》复习笔记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国家财政政策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以增强考生对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认识,提高考生对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必要性的理解。
考试内容
(一) 财政政策的概念
掌握财政政策的概念,熟悉财政政策与相关范畴的联系与区别。
1.财政政策的概念
概念:政府财政依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为达到一定宏观经济运行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财政关系的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称。
相关概念:
财政理论作为精神财物,服务于财政实践,通过财政实践来验证理论正确与否。财政理论转化为财政实践,必须通过财政政策中介环节。因此,财政政策既是财政理论科学性和正确性的检验方式,又是财政实践活动的指导方针。
财政原则是制定财政政策时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评价财政政策效应的标准。财政制度及财政法律法规则是从程序上体现并规范财政政策的内容,是财政政策的载体。
例题:单选
(二) 财政政策的目标
掌握财政政策的五大基本目标的内容。
1,价格稳定: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是财政政策的首要目标。
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称为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称为通货紧缩。
2,充分就业:使所有符合法律规定、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可以找到有报酬的工作。
是各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目标。一般把充分就业目标设定在把失业率控制在一定水平内。
3,经济增长: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
4,公平分配:在承认收入差距的前提下,通过法律或政策的调节,将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道义许可的范围之内。
5,国际收支平衡。通过关税税率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修订等财政政策的实施,可对包括汇率、商品结构、国际市场价格、国内外经济波动等因素进行调解,缩小国际收支差距。
(三) 财政政策的工具
掌握税收、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国债和预算五大政策工具的功能和作用原理。
财政政策工具包括:税收、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国债和预算。
1. 税收
1) 通过自动稳定政策(累进税制)和相机抉择政策(税基、税率、税收优惠)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
2) 调节个人收入和财富,实现公平分配。(所得税、财产税)
2. 购买性支出购买商品的支出会直接增减消费总量;
购买劳务的支出会通过增减个人收入间接增减消费总量。
购买性支出的增加或减少是需求管理的有效办法。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政府应削减购买支出;反之,应扩大购买支出。
3. 转移性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可以发挥社会安全阀和减震器的作用。
政府补贴分为生产性补贴和消费性补贴。生产性补贴增加供给能力,消费性补贴增加消费需求。
4. 国债
国债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
流动性效应:在期限上,长期国债流动性低,短期国债流动性高;在发行对象上,向金融机构发债,会增加货币供应量,向非金融机构发债,不会增加货币供应量。
经济萧条时,政府发行短期国债或只对金融机构发债,可扩大资金流通量,刺激消费和投资;经济繁荣时,政府发行长期国债或向社会公众发债,可减少资金流通量,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利息率效应:通过调整国债利率水平和供求状况影响金融市场利率进而影响经济。
相关推荐
- 2016年中级财政税收章节讲义:车船税05-24
- 2016年中级财政税收章节讲义:契税05-24
- 2016年中级财政税收章节讲义:房产税05-24
- 2016年中级经济师财税章节讲义汇总05-16
- 2016年中级经济师财税章节讲义:个人所得税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