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引用一条新闻:
过度营销频爆致命缺陷 直击基金销售“七宗罪”
“七宗罪”——用这部美国电影的名称来形容渐入误区的基金销售,或许再合适不过。
多位证券公司的基金分析师9月上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用类似的词语描述基金营销策略的“失败”。在他们看来,基金行业过度的营销已经显现越来越多的负面效应,甚至已让基民走向对基金公司的极端不信任,而重塑基金业的社会形象已是当务之急。
营销规模弊病
在一个成熟市场中,资产管理公司通常是将更多精力放在提高投资业绩、做好客户服务上,共同基金的发行也不用“兴师动众”,只需达到成立条件即可。
但在国内,由于基金公司严重依赖巨额管理费收入,使得近两年基金的首发进入了比拼规模的怪圈,所有公司几乎都热衷于创造一个个规模奇迹。
截至2005年底,中国市场上有52家基金公司,基金总规模仅为4797亿元。但从2006年年底到2007年年底,国内基金业总规模却从8000亿达到3.3万亿,一年之内增长3倍多。
其间,伴随A股牛市,基金发行异常火爆,发行规模动辄过百亿,“限额发行”、“末日申购”、“比例配售”都是这一时期的营销创新。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告诉记者,比规模这“首宗罪”是业内心照不宣的秘密,道理很简单,公募基金是按规模提取管理费,因此,规模大小跟利益息息相关。
这位副总经理同时透露,发行时一些“过激”营销现象除了与管理费有关,也源于国内基金发行仍采取审批制度——这被视为“第二宗罪”。
“审批制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基金公司不能根据市场来决定发行合适类型的基金,往往两年前申请发行的基金,批文下来时市场情况完全变了,而新基金批文在目前体制下还是稀缺资源,这就使得基金公司一旦拿到批文必然充分利用。”
在他看来,因为过度营销带来的规模超常规增长,正在显现越来越多的弊端。
其中附带而来的“第三、四宗罪”就是使得基金公司人才储备开始“捉襟见肘”,发行费用成倍增加,进而导致基金公司之间恶性竞争频频出现。
他向记者强调,更重要的“第五宗罪”是,在发行高峰期蜂拥进入的基金投资者,很多是被“忽悠”而来,对自己的投资可以说毫无了解。随着市场的调整,这批投资者开始咀嚼亏损的苦涩,并渐渐走向对基金公司的极端不信任。
“信任危机以及情绪传染,将成为今天横亘在基金公司面前的鸿沟,这也许要很多年才能熨平。”
“屁股决定脑袋”
在一位基金分析师看来,过激的营销不仅仅生发出上述弊端,甚至还暴露出基金业极度短视等“非常不专业”的“第六宗罪”。
多位基金投资者向记者透露,在今年冷清的基金销售市场,各家基金公司在新基金营销时,往往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作“屁股决定脑袋”式的宣传。
一位基金投资者告诉记者,他持有深圳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股票型基金。今年上半年,这家公司获批发行一只债券型基金,公司相关人员在北京的投资者见面会上于是大谈债券型基金在震荡市中抗跌的优势。
“有意思的是,近这家公司又获批了一只股票型基金,在发售时,公司又宣称市场已跌至底部区域,投资股票型基金能随时享受到股市大幅反弹带来的收益,而债券型基金收益无法与股票型基金相比。”
上述基金分析师直言,这种“屁股决定脑袋”、“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式的宣传,会让整个基金业处于被投资者指责为“不专业”的尴尬境地。
在她看来,基金公司在对不同基金产品进行销售宣传时,应该向投资者如实介绍不同产品的风险,不能只顾收益宣传不顾风险提示。
“只有让投资者充分认识自己投资的产品,才能维持投资者长期的忠诚度。”
转换的“圈套”
上述基金分析师遗憾地向记者指出,“屁股决定脑袋”式宣传还只是基金营销策略失败的表征之一,营销策略上的急功近利才是今年以来基金投资者流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其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例子是:基金公司在弱市时,普遍建议投资者在自己公司的产品间频繁转换。这被视为营销弊病的“七宗罪”。
这位分析师指出,在指数高位时,基金公司在营销上往往大力推荐股票型基金,并劝货币型和债券型基金持有者将基金份额转化成股票型基金;而在指数大幅下跌时,相当一部分基金为了留住投资者,在营销策略上建议股票型基金持有人将基金份额转化到货币型或债券型基金上去,为此还推出减免申购和赎回费用以及“T+0”转换的优惠措施。
“这样的营销策略不应该是所谓的‘专家理财’的好主意,如此营销策略的结果基本都是投资者赔钱,终导致客户流失。”
这位分析师质疑道,为什么没有在5000点以上就建议客户将股票型基金转化为货币型基金的基金公司?“只有当时这样做,才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做法。”
晨星基金分析师钟恒认为,虽然基金转换有明显的优越性,但操作过于频繁,基金转换间的费用极有可能对终收益形成负面影响。他强调,没有人能准确判断市场拐点,如果投资者不能踏准市场的步伐,或对短期波动幅度把握不足,结果很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钟恒看来,基金转换是调整资产组合的一种手段,但不能把基金转换认为是一种可以套利的方式,更不能因为费率有优惠就频繁进行转换。
多位基金分析师向记者强调,由于净值的连续缩水和投资者大幅亏损,基金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在熊市中,隐藏的诸多不合理机制问题也在逐一暴露出来。他们指出,现在重塑基金业的社会形象已是当务之急。
来源:233网校-基金销售责编:wsxiaohu 评论 纠错
γ | ʦ | Żݼ | ||
֤ȯͶʻ۴ҵԸVIPVIP | ľ | 200 | ||
֤ȯͶʻۻ֪ʶ | ľ | 150 | ||
֤ȯͶʻۻ֪ʶϰ | ľ |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