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社会工作者>老师讲坛>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社会工作者(中级)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

来源:233网校 2014年7月7日
第二节 社会政策的过程 
一、社会政策的制定 
1、社会政策制定内容:是指社会政策主体为满足全体或部分社会成员的需要,或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而制定的相应社会政策的过程。  
(1) 确定优先顺序:资源有限及问题的迫切性决定先制定哪一政策; 
(2) 确定政策对象:哪些对象可以享受该项社会政策; 
(3) 确定服务标准:对象可以享受多少; 
(4) 确定资源:资源如何解决,需要多少; 
(5) 确定运行机制:如何连接社会政策的各个要素,如何转化传递给社会政策对象。  
2、主要步骤 
(1) 确定议程 (立项):社会问题或需要进入主体的视野,纳入决策的过程; 
(2) 设计方案 (起草):方案包括:基本内容、规模水平、受益对象、资源调动方式、运行机制、组织方式和具体实施方案,应深入调查,广泛听取意见; 
(3) 审查方案 (草案):由国务院法制机构负责审查。 
(4) 审批(草案修改稿):修改稿报请总理签署国务院令。  
3、主要影响因素 
(1) 社会问题:严重程度决定是否立项; 
(2) 政策资源:政策水平与经济水平相适应; 
(3) 社会成本:制定付出的代价和承担的后果,因为资源有限; 
(4) 社会事件:制定社会政策来呼应重大社会事件;
(5) 社会精英:有更多的发言权,“智囊团”“思想库”;
(6) 传播媒介:通过传媒形成舆论构成压力; 
(7) 执政理念:共产党的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二、社会政策的实施 
1、意义:实施是指把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传递给社会政策对象的过程。 
(1)是实施社会政策目标的关键; 
(2)是检验社会政策的试金石; 
(3)是沟通主体与对象的桥梁。  
※2、一般过程 (把每个环节所应注意的事项和具体技巧分辨清楚)
(1) 政策宣传:统一思想,充分了解; 
(2) 政策分解: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制定出实施活动的 “线路图”,明确工作任务指向; 
(3) 资源准备:准备好人力物力财力; 
(4) 组织准备:建立组织机构、配备实施人员、制定规章制度、合理利用人财物;  
(5) 先行试点:选择某些地区或领域先行试点,检验完善、总结经验; 
(6) 全面推进:总结后,进行必要的调整,或经过扩大试点,再全推; 
(7) 协调监控:做好协调,认识行动统一,提高效率;做好监控,不偏目标,全面落实。  
3、影响实施主要因素 
(1) 机构因素:机构的层级与幅度、命令的服从体系、机构的分化与整合是否适度等。 
(2) 人的因素:设施者的政策水平、政治观念、行为倾向、积极性和责任感; 
(3) 政策本身因素:是否连贯稳定和一致,是否合理符合人民意愿、是否具体明确都影响人民的依从度;
(4) 政策以外的因素: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文化背景与传统、相关的技术水平。  
三、社会政策的评估 
1、意义 
(1)发现问题:把握运行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了解效果:了解阶段效果,总结经验,为完善提供材料; 
(3)监控过程:纠正偏差,正确运行。  
2、内容 
(1)政策方案:评估的焦点集中在政策方案是否合理:实施过程中表现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2) 实施过程:实施的7 个过程(宣传、分解、资源准备、组织准备、先行试点、全面推进、协调与监控)是否得力 ;
(3)实施效果:是否取得预期效果、阶段性成果的数量、质量和价值,政策成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以及政策实施过程所取得社会效益和政策运行的效率等。 
※3、标准 (内涵与差异)
(1) 价值标准:(5 个是否)符合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坚持了社会公平的原则、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长期发展、促进了社会融合、社会及政治稳定;  
(2) 事实标准:以实施收效的各种事实进行评判与分析; 
(3) 行动标准:投入的资金和采取的行动是否完成了预期计划; 
(4) 收效标准: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   
(5) 效率标准:投入产出率的高低,效率的评估仍缺有效方法计算。  
 ※4、方法(内涵与差异)
(1) 定性研究:通过收集非数字的资料,包括具体的政
策文本和言语表达得到的资料,来分析政策的内容和具体
过程。研究者通常采用深入访谈、口述史、参与观察、个
案研究等为手段里获取必要的资料与信息; 
(2) 定量研究:通常所说的统计描述和分析,通过问卷
调查来收集资料。可以分析社会政策过程不同要素之间的
内在联系,以及社会政策行动与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 
(3) 整合研究:定性和定量一起使用,有较高的可信度;  
(4) 个案评估:通过对具体的政策项目或实施机构进行描述和解释,对特定地区的实施效果进行深入研究(政策情境、具体实施过程和特定效果); 
(5) 制度分析:通过将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深入研究其不同作用和呈现的不同效果。它是社会政策评估的核心方法;(比较注重对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府管理体制和模式、行动的具体策略和模式以及总体的制度环境的分析)
(6) 比较分析:目的在于通过比较,使研究者改善有关社会政策的制度和推行实践,有利于改善这种政策的评估效果。 
四、社会政策的调整 
1、意义 
(1)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不是废除政策,而是通过调整使其连续,使对象能更好适应; 
(2)促进政策不断完善:通过调整是政策更趋完善,避免各种重大的损失; 
(3)保证政策有序运行:通过调整使社会政策各要素之间,各种社会政策之间更好地衔接,从而保障有序运行。  
2、原因 
(1) 政策本身的原因:目标不适当或高或低、目标已达到,要追求更高、目标无法达到而进行调整; 
(2) 政府方面的原因:执政党和政府负责人的变化而产生的调整; 
(3) 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公众(政策对象、利益群众和普通民众)对社会政策所持的态度。  
3、调整的层次 
(1) 修订:指在技术层面上作局部的修改,不改变基本框架;例如社会养老保险遇到资金亏损时而采取的提高保额、推迟退休财政予以补贴等措施而调整; 
(2) 改革:对基本框架作出带有根本性的改变,例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政策的调整属于此类; 
(3) 终止:完成使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负面影响太大三种情况才会被终止。  
4、 调整内容 
(1) 政策目标:目标太高、太低或过于分散就必须进行调整; 
(2) 政策方案:运行成本太高,运行条件过于苛刻等情况,评估后对政策方案的调整; 
(3) 政策效力:指社会政策自身的约束能力和实际效力等范围失当,根据评估对政策方案进行调整 

Ṥ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