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1.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除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其余方面,包括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力等都交给地方。
2.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中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一体制对当时推进地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快义务教育发展步伐起到了积极作用。
3.2001年,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进,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明确提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
4.2006年,修改后的新的《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更为准确的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新体制加强了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教育资源配置的统筹作用,同时,也强调了县级政府对本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负有主要责任。
(二)突出农村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
2003年9月,国家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它标志着农村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地位得以确立。中国70%左右的人口在农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人。如此庞大的适龄儿童少年群体,如此众多的适龄儿童少年人数,足见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对于我国整体义务教育之重要。为此,
国家将农村义务教育提到了“重中之重”的地位。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使得农村义务教育从经济方面得到最切实的保障。
1.从2001年开始,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其中中央财政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是最初的“两免一补”。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当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课本费、补生活费)资金70多亿元,共资助中西部贫困家庭学生3400多万人。
2.2006年,“两免一补”政策内涵又有新拓展:从西部地区开始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这样一来,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学生就不再仅仅是西部地区家庭困难的学生,而是其全体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扩大了受惠学生人数。
3.2007年,在新的《义务教育法》精神指引下,针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通知》,决定从2007年起,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仅享受免除学杂费的政策,而且全部享受免费教科书政策,同时,明确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基本补助标准,即从2007年秋季学期起,基本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人每天2元,初中生每人每天3元,每年在校天数按250天计算,这样,自2007年起,“两免一补”政策得以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面实施,做到免除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教科书费,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并且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相关政策,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三)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1.明确均衡发展的理念。我国现阶段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进人21世纪以来,国家的教育投入主要放在西部,放在农村,向贫困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二是同一地域内学校之间均衡发展。在办学规范上,提出一个合格标准,淡化学校等级观念,在教育布局调整中,实现资源配置上的均衡合理,不再人为地拉大学校间差距。三是社会成员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要多关注弱势群体、少数民族和流动人口子女等的教育。
2.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如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鉴于我国西部教育的薄弱,2004年,教育部组织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即用五年的时间,在西部地区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使西部地区“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肓率降到5%以下,让西部的孩子都能上学,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目标。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