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目的是一种指向未来、超越现实的人才培养方针。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能对社会、对个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又受多方面制约。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促进人的发展,在制定教育目的时,应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社会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首先要依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自己的目的。
1.制定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社会关系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生产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利益关系等各种关系的总称。一个社会,社会关系是否和谐、有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任何社会都十分注意社会关系问题,并建立相应的政治机构、组织制度和经济制度等对社会关系予以调控和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总要带来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变革,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新的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建立,无不对教育培养人提出相应的要求。这一点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突出。英格尔斯在谈到人的现代化问题时就曾明确地指出:“人们已经注意到,现代化机构和组织原则、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要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决不能容忍为传统人所广泛具有的那些特征。”“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己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一言以蔽之,那些先进的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于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真正能够得以实现。”可见,培养现代人是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否则,将无益于现代化制度的确立。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目的随时代的变迁,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万古不变的教育目的是没有的。在阶级社会里,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按自己的阶级意志和政治路线培养人,当极少数人通过教育被培养成统治者时,其他绝大多数人则通过教育等方式被培养成了被统治者。
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在获得统治地位后,一方面要培养本阶级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则要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
社会主义国家也要培养自己的专门人才。恩格斯曾经说过:“过去的资产阶级革命向大学要求的仅仅是律师,作为培养他们政治活动家的最好原料;而工人阶级的解放,除此之外,还需要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及其他专门人才。因为问题在于不仅要掌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握全部社会生产。因而在这里需要的决不是响亮的词句,而是丰富的知识。”
(2)不同的社会制度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从美国和前苏联这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的教育目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教育目的的制约。
美国是一个追求所谓的“民主、平等”的社会,美国民主主义的教育目的包括几个主要方面内容:
自我实现的目标,如探究听、说、读、写、数、见闻、健康知识、健康习惯、公共卫生、修养、认知兴趣等;人际关系的目标,如尊重人性、友好、协作、礼仪、爱好、家庭等;
经济效率的目标,如工作、职业知识、职业选择、效率、调整、爱好、个人经济、消费者的判断、顾客的效率、消费者的保护等;
公民责任的目标,如社会正义、社会活动、社会理解、批判性、宽容、遵守法律、政治责任等。
前苏联是一个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其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积极建设者。具体要求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保证学生的身体正常发展,培养健康和生气勃勃的一代;
使学生掌握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科学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
授予青年一代关于现代生产的科学基本知识以及把科学规律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在生产劳动方面的一系列的技能和技巧,即给他们以综合技术教育;
保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信念,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劳动者国际主义团结的情感,形成他们对劳动和公共财物的共产主义态度,培养他们的自觉纪律;
给予多方面的劳动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和从事劳动的技能;
对学生进行教育,教会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形成他们的审美兴趣,发展他们在艺术方面的创造能力,授予他们艺术教育的原理。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英国所向往的理想人物是“绅士”,比较重视文化素质,所以,教育的目的强调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同当时较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竞争,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来增强国力,因此,注重科学技术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各种人才具有创新的思想和开拓精神。
总之,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质。
2.制定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培养什么样的人,不仅要反映社会关系和政治经济的要求,同时也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发展需要所制约。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规格、类型和标准的需要不同,教育目的的具体内容便有所不同。特别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作用的日益显著,已经成为制定教育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直接的因素。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生产、管理越来越走向科学化、知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对劳动者的质量规格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这种要求来重新选择确立教育目的,以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人的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内在准则
从教育的基本规律来说,教育目的不仅要依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之所以必须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是因为教育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受教育者,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来服务社会的。
首先,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它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或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就会导致实际教育活动脱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因为,人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所不同。在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时,就必须以此为依据,这样才能使实际教育活动对学生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具有针对性,而不至于过低或过高、过轻或过难。
心理学的研究早已揭示,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等特点。这是各级各类教育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时,应很好把握的基本前提。依据这些特点,才能将各级各类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从低到高整合为一个循序渐进的、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有机序列,为不同教育阶段实际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合适的指导,这样的目标不仅具有实际可行性,也能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其次,从人的需要方面来说,人的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的发展具有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生存的和发展的需要等。这些需要不只是产生于“自我生长”过程,也与个人在“生长”过程中对社会发展变化要求的意识密切相关。人对社会发展变化要求的认识,会使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发展的需要,使其围绕社会要求来设计、建构自我发展的素质。人这种需要的满足常常包括对教育的要求,这是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或目标)时必须予以考虑的。如果不考虑人的发展需要,就不能唤起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不能很好地培养造就具有积极主动精神和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体。事实上,任何社会的教育目的,对人所应具备素质的要求、所预期形成的素质结构,不仅体现着社会规定性,而且也总是不同程度地体现对人的生理、心理、智慧才能、人格品行及生活能力、技能等方面理想化发展的追求。
总之,教育目的的确立,既要考虑社会的客观需要,还要与教育对象的需要相吻合。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