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学技术推动教育革新与发展的同时,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也产生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能促进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科学知识的生产是直接创造新科学的过程,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则是将科学生产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新一代人,使他们能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科学知识生产打下基础。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它在知之较多的教师指导下,将前人的科学成果加以合理的编制,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选择最合理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习者。这样,就能够使学习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科学成果。
(二)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16世纪以前,科学研究只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的好奇心。17、18世纪以后,随着职业科学家和专门科学研究机构的出现,科学研究成为专门的社会活动,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而这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的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三)教育具有发展科学研究和推广科学研究成果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自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之先河以来,科学研究早已成为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的第二职能。据20世纪80年代的统计,被美国大学聘用的科学家占全美科学家总数的40%,美国大学承担了全国基础研究的60%、应用研究的15%。前联邦德国的科学家有52%在大学工作,大学承担了全国75%的基础研究。法国有l200多个研究中心,其中80%集中在大学。日本实行大学承担基础研究、国立研究机构承担应用研究、民间企业负责开发研究三位一体的科研体制。据20世纪70年代末的统计,日本大学承担的基础研究已占到全国的57.7%,此外,承担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也已分别占到全国的35.8%和6.5%。再从获诺贝尔奖的人数看,1957~1970年美国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达37人,其中90%是大学教授。英国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绝大多数也在大学工作,仅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建立起来后就有l0人获得诺贝尔奖。
在中国,全国共有800多所高等学校承担着不同层次的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68%、“863高科技项目”的30%、“火炬计划”的18%,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1/2、国家发明奖的1/3、科技进步奖的1/4。
另外,教育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还不断促进着科研成果的应用。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促进了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从而丰富了科学技术的活动。比如多媒体技术、电脑软件技术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不仅扩大了科研成果的应用范围,也对推进相关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有直接作用。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