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和成长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对于人的发展阶段,古今中外都曾有不同的划分方法。随着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和不同的研究侧重点对儿童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如苏联心理学家根据儿童活动形式的转换阶段,提出相对应的6个年龄阶段:(1)直接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2)摆弄实物活动(1~3岁);(3)游戏活动(3~7岁);(4)基础学习活动(7~11岁);(5)社会组织活动(11~15岁);(6)专业学习活动(15~17岁)。
前面所述的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所对应的年龄划分是:感知运算阶段(0~1.5、2岁);前运算阶段(1.5、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形成运算阶段(11、12~14、15岁)。
在我国教育学中,通常将儿童从出生到发展为青少年,划分为6个阶段:乳儿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6、7~12、13岁)、少年期(12、13~15、16岁)和青年期(15、16~17、l8岁)。在每个年龄阶段上,儿童身心表现出典型和普遍的特征,表明了儿童身心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当然,这些阶段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明确的,有些发展可能或迟或早于某一阶段的出现。例如,在身体发展方面,儿童一般在6、7岁替牙。在思维方面,童年期的学生主要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更多地借助和依赖具体事物和形象描述,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到了少年期,随着大脑的发育,抽象思维也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经验的有限,经常需要感性经验作支持;而青年初期,抽象思维已居于主要地位,能够运用符号和概念原则等进行推理、判断。在情感发展上,他们富于远大理想,关心自己的未来。
儿童身心发展的每一阶段与前后阶段的发展总是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的发展状况影响着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所以,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更具有人生全程的意义。
由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就要求教育要在他们成长的不同时期对其身心的发展给予密切的关注,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营养,增强他们的体质,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保证他们在每一阶段身体的健康发展,使他们以饱满的精力进行学习。
另外,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也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阶段性。在教育中,既不能超越儿童的年龄阶段,也不能滞后于他们的发展,要使他们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还要注意阶段之间的连续性。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如对于童年期的学生,教育的任务量要适中,在内容上应以讲述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为主,教学方法要运用直观教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并注意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还要善于将学习和活动结合起来;对于少年期的学生,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到了青年阶段,则主要以发展和培养他们的辩证逻辑思维为主,对他们进行学术知识的教学,并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和未来的升学就业指导。切忌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或者内容过于浅显,不能起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效力。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任何知识都可以以任何适当的方式教授给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课程改革,将中小学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学术化,让学生学习学科的概念、定理、原理等知识结构,结果造成教育质量下降。这个例子说明,教学内容过于深奥,超出儿童理解的能力,就违反了教育工作的规律,得不到好的效果。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