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教育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8.2教学过程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9日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一)引起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原因,它以愿望、兴趣和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人的各种活动是由不同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的活动.需要一定动机的支持。一个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大大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和求知欲,从而对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要使学生有效地进行长期有意义的学习,动机是必要的。动机与学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动机既是引起学习的原因,也可以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因此,引起学习动机既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随时注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启发性,对学习效果进行正确的评价和评比,培养和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并随时纠正不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感知课程内容
  大多数课程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他人的认识成果,学生只有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有关感性认识才能理解课程内容。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对于书本知识,学生只有有了必要的感性认识,才能真正理解;其次,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和情感、态度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智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感知教材,形成表象.这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概念的基础,同时,必须结合感知课程内容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情感和态度等。
  在使学生感知课程内容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学生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以往学习中获得的经验,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教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直接演示直观材料,或者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产生再造想象;还可以结合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以及实验和实习等,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同时,教师还要结合讲解和实践,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课程内容的真正感知。
  (三)理解课程内容
  在学生感知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所感知的内容同课程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加工,形成科学的概念,从而对所学东西达到全面、本质的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发展智力,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以说这一阶段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加工过程,是需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并在这个过程中结合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概念为基础,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四)巩固知识和技能
  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阶段,是由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决定的。使知识牢固地保存在记忆中,使技能通过不断的练习形成技巧,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以及将知识运用于实践都是十分重要的。巩固知识和技能既应作为理解教材之后的一个必要的阶段,又是教学过程始终应注意的一个因素。应当看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课程内容、理解课程内容、运用知识和技能,每一个阶段的质量都深刻影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巩固,而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又将直接影响其他阶段的质量。为此,教师要注意课堂和课后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及时通过练习和复习才能对理解了的课程内容牢固掌握,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要注意通过知识的巩固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记忆的任务,培养他们对记忆的兴趣和自觉性;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使学生善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养成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记忆的习惯;使学生会正确分配复习时间,不过于集中,也不间隔太长;要指导学生能够通过联想、推论等方法追忆所学过的知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通过技能的反复练习,使部分技能达到技巧的程度。
  (五)应用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巩固之后,需要加以应用,将所学内容运用于学习实践、生活实际当中,这样既可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是应用知识的基础。但是,学生理解了知识不等于会应用,巩固掌握了知识不等于形成了技能、技巧。要使学生从理解和掌握概念、原理、公式发展到能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单靠动脑是不行的,还必须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实际操作才能达到。故教学要重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主要通过教学性实践,大多数采取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实现。练习需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也要达到一定的质量;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上,只会解决简单的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改进和创新,逐步能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还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比较复杂,常常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志趣、专长与创造才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六)知识与技能的检查与评定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如何,只有通过检查才能确定。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随时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检查获得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完成一定阶段的教学后进行专门的检查,如一个课题的检查、一个单元的检查等,了解学生的同时,找出自己的成功与不足,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同时,检查与评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能起巩固知识、培养技巧的作用。知识和技能的检查与评定过程,乃是学生知识技能与技巧不断完善与系统化的过程,也是有效地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它是不可缺少的教学阶段,必须加以重视。
  知识和技能的检查与评定一般由教师负责进行。课堂提问、检查课内外各种作业以及各种测验,都是必要的检查形式。同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提高能力,教师也可以将一些必要的检查和评定的方式教给学生,使学生养成认真检查、验证,随时纠错的好习惯。
  总之,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不是主观臆造的,也不是随意的,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学生认识过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是教学过程必须遵循的。上述各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而且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理解课程内容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引起动机与感知课程内容为理解阶段创造条件;巩固与应用知识技能,是理解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首先,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对于教学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绝对不能形而上学地、机械地看待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把它们看成一个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因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毕竟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生动活泼、多种多样的,不可能干篇一律地都按六个阶段进行教学,经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对课程内容的领会可以从感性认识开始,但当学生对新知识已经有了感性认识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直接从理解课程内容开始,从学习抽象概念开始。有的学科无须在每个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都安排运用知识和技能的阶段;有的学科往往从培养技能、技巧开始,然后再讲理论。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识状况科学地、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
  在理论上,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划分得非常清晰,各自任务不同,不能相互混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各阶段之间联系得很紧密,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转化得很快,很难一从时间和步骤上将它们分开。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课程内容不能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界限分明地机械进行,而是要按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教学过程的规律和教学中的具体情况。
  引导他们从一个阶段自然地、能动地发展到下一个阶段。教师必须了解.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虽然在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减去某些阶段,不作专门的感知,不进行专门的巩固等,但是教学过程中却不能忽视这些阶段的功能,因为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检查知识、技能并非只是最后一个阶段的事,一开始就可以通过检查已学知识来激起求知欲,在理解课程内容和运用知识技能时也要及时检查以便及时地修正,正确地掌握。感知也并非只用于理解新课程之前,在巩固运用和检查知识技能时也要给学生提示感性知识。
  其次,无论是教学过程的哪一个阶段,教师都不能忽略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与教学的其他任务、目标同样重要,教师应克服以往只重知识的获得,忽略其他目标的做法,在教学中认真设计每一个教学目标,真正体现每一个教学目标,以此促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现。
  最后,必须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是教学过程每一个阶段的重要内容。如前所述,教学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引起学习动机,这本身就是对学生地位的认可和重视,这种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应该也可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比如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都是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良好方式。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