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巩固知识
D.理解教材
2、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3、课外活动的主体是( )。
A.教师
B.学生
C.少先队组织
D.学校管理人员
4、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的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老子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颁布于( )年。
A.1980
B.1986
C.1995
D.1998
6、“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
D.阶段性
7、马卡连柯认为,适宜作为“教育主体”的是( )。
A.学生个体
B.学生集体
C.教师个体
D.教师集体
8、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 )。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9、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10、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A.文化教育
B.科技发展
C.计划生育的实施状况
D.基础教育的状况如何
11、“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12、学生的个别差异给劳动造成了(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13、儿童发展的源泉是( )。
A.儿童主体的活动
B.机体的结构和功能
C.家庭和社会教育
D.社会环境
14、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 )。
A.做好管理工作
B.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C.提高学生成绩
D.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5、儿童发展的最佳期为( )。
A.3岁
B.5岁
C.7岁
D.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