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A 【解析】中国是世界上学校出现最早的国家,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
2.B 【解析】l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3.C 【解析】人与人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教育要针对差异进行,即因材施教。
4.D 【解析】职业角色是相对单一的,教师职业却具有多种角色的特点。他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5.C 【解析】多次测验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表明该测验是否可信。
6.D 【解析】这是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的具体体现。
7.D 【解析】见大纲对杜威的介绍。
8.B 【解析】我国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编写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9.C 【解析】杨贤江是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人,他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10.C 【解析】l995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1.B 【解析】我国把教学过程看做学生的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
12.B 【解析】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通过上课。
13.A 【解析】孔子从研究人的本性出发,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
14.A 【解析】柏拉图认为人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因此他将此定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15.D 【解析】孔子提倡启发式教育思想,题干中反映的正是这一思想。
1 6.B 【解析】学生从法律上讲,是一个权利主体,他们享有一定的合法权益,而这些权益从他们的社会地位上体现了出来。
17.A 【解析】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
18.D 【解析】夸美纽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创立了他的教学论。
19.B 【解析】班级授课制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是目前我国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20.C 【解析】赫尔巴特使教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21.B 【解析】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
22.D 【解析】小学教育目的贯穿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23.A 【解析】皮亚杰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顺序发展。
24.A 【解析】受教育权是《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赋予学生的最主要的角色权利。
25.B 【解析】拓展型课程的重点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6.D 【解析】见大纲中对古代埃及教育的介绍。
27.C 【解析】西欧封建社会为了更好地布道,让老百姓信教,在举办宗教教育的同时,也适当讲授一些读写知识。
28.C 【解析】《论语》是孔子的言论集,汇集了孔子的政治、哲学、伦理等思想,也包括教育思想。
29.C 【解析】义务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他们必须履行的义务,因而具有强制性。
30.A 【解析】遗传提供的可能性无论多大,都必须通过环境才能实现。
二、多选题
1.BD 【解析】学校课程是以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而设置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与参与性。
2.AD 【解析】谈话的基本方式是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3.ACE 【解析】B、D是榜样法的具体实施方式。
4.ACD 【解析】制定课程目标应研究学生,社会、学科。
5.ABE 【解析】传统教育主张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的代表。
6.AC 【解析】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必须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因此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其制定的依据。
7.ACE 【解析】成绩和兴趣分组有时也有,但它们不是主要的分组方式。
8.ABCD 【解析】课外辅导是教学的一个环节,但不是综合课的组成部分。
9.ABCD 【解析】E不是德育的主要方法。
10.ABDE 【解析】20世纪以后教育改革和发展表现出了一些新特点,主要是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与多元化。
11.ABCD 【解析】小制作活动不符合群众性活动的类型。
12.BCD 【解析】陶冶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13.ABCDE 【解析】这五项都是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
14.ABCDE 【解析】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没有固定格式。
15.CDE 【解析】这是对小学阶段课程设置最基本的要求。
16.BC 【解析】见大纲教学过程的结构部分。
17.ABCE 【解析】演示课是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来分的。
18.ABDE 【解析】中国古代的官学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书学、算学、医学、律学。
19.AD 【解析】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社会性和意识性。
20.ACD 【解析】科技活动和学科活动是按活动内容划分的。
您还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