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中学心理学试题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来源:233网校 2009年2月13日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根据大纲对课堂管理的概念,选B。
2.D[解析]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3.C[解析]班级规模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4.A[解析]根据大纲对构散群体的概念,选A。
5.B[解析]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差生、后进生、优秀生都有可能发生问题行为。故两者概念不同。
6.A[解析]群体规范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有极大的影响。
7.B[解析]考察从众的概念。
8.B[解析]见大纲210页。
9.A[解析]教师促成的纪律有结构的创设和体贴,BCD属体贴,规定限制是结构创设。
10.D[解析]见大纲211页。
11.A[解析]见大纲212页。
12.A[解析]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教师应提高群体凝聚力。

3.ABCD[解析]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性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
4.AB[解析]见大纲211页。
5.ABD[解析]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6.ACD[解析]见大纲213页。
7.ABCD[解析]见大纲210页。
8.BC[解析]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9.ABC[解析]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
10.ABC[解析]学生在课堂里的活动可以分为学业活动、非学业活动和非教学活动等三种类型。
三、填空题
1.勒温2.独特性3.相互影响4.学习环境5.群体规范6.共同活动7.创设和体贴8.被嫌弃者和被孤立者9.焦虑适中10.心不在焉11.传递信息12.认知协调13.交往14.品行性问题15.问题行为
四、名词解释
1.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
2.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3.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4.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2.(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3.(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一般课堂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是指促进与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消极的是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对于消极的可采用适当的惩罚。
(2)采用行为矫正以及心理辅导。
4.群体,是介乎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具体地说,就是指在组织机构中,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为实现目标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规定其行为规范的人群结合体。它的基本特征有:①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②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③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
(2)竞赛动机的激发;
(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4)注意的干扰。
5.课程表是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进行的重要条件,它的编制首先应尽量将语文、数学和外语等核心课程安排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上午第一、二、三节课,将音乐、美术、体育和习字等技能课安排在下午。
其次,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交错安排,避免同类刺激长时间地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而导致疲劳和厌烦。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规模
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
2.[答案要点]: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群体凝聚力的培养应注意: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人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①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②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③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上一篇: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下一篇: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