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学习的实质。★★★☆☆
答: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地变化。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4)学习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
(5)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
(6)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1)获得与消退。所谓条件作用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而条件作用的消退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多次重复出现,但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使条件刺激失去信号意义的过程。
(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刺激的泛化指在条件反应建立初期,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能够诱发条件反射;与泛化相反,刺激的分化指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不予反应。
3.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哪些?★★★☆☆(掌握)
答:(1)效果律。即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的效果支配。如果在某种情境中,行为产生了一个满意的结果,那么类似情境中,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将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
也即个体当前行为的结果对决定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作用。
(2)练习律。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连接就越牢固。
(3)准备律。准备律可以看做是尝试错误说的动机原则,个体是否会对刺激做出反应,与个体事先是否处于准备状态有关。
4.简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答:基本观点:斯金纳将不同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研究的对象;而操作性行为没有可识别的、明显的刺激,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又称自发反应。
学习的实质就是在某种情境下,个体自发产生的结果使反应发生的频率增加的过程。强化理论,指行为之后的结果是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是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可以称为强化。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所谓正强化是个体作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使同类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增加。负强化是指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后,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从而使同类行为在类似情境中发生概率增加。不管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加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相反,如果行为之后的结果使反应发生的概率或者反应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就是惩罚。消退是指通过消除正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消退的作用是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5.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中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动机,即好奇内驱动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结构原则:根据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教学应明确学科的基本结构及内部关系,按教材的基本结构组织,实施结构化教学。
程序原则:根据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安排教学程序,布鲁纳称之为最佳教学程序。
6.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中关于教学观的理论有哪些?或论述如何上好一堂课?★★★★☆
答:(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提倡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
(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7.简述布鲁纳的学习观。(知道名称、理解含义)★★★★☆
答:(1)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个体在认知生长的过程中,要经过三种不同的表征阶段:首先是动作表征阶段,即能够对动作进行表征和再现,如婴儿通过看大人怎么做,学会玩玩具、走路等;映像表征阶段是儿童能够记住过去发生什么事情,并能够根据头脑中的图像进行想象;符号表征阶段是指能够运用符号来进行再现、想象和创造的思维活动。
(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由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或经验构成的观念结构,实际上是指各种信息在头脑中的表征方式。
(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学习一门学科,认知结构的构建常常需要经过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
8.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是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的联系是合理的和有逻辑基础的。实质性的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是在理解之后建立的,而不是字面上的联系。
9.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理论应用。(可分为两个论述题)★★★★☆
答:基本观点:
(1)知识观。A.知识都是主观的,知识都是自己构建的过程。B.知识并不是概括世界的法则,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C.知识不可能脱离个体而单独存在。
(2)学习观。A.学习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B.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信息,这种建构过程无法由他人替代。
(3)学生观。A.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都带有原有的认知结构。B.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而应把学习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C.建构主义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
(1)支架式教学。即搭“脚手架”,利用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A.建立概念框架;B.进入情境;C.独立探索;D.合作学习;E.效果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等。
(2)情境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教学。抛锚式情境教学,建立真实场景。
(3)探究学习。强调在做中学,探究式学习就是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构建知识的过程。
(4)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互相补充和修正,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过程。合作学习主要以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取向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来共同达到教学目标。
10.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和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客观条件——有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
(1)学习者要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学的内容与原有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2)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恰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相联系。
(3)学习者必须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已有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在教学中的应用——
(1)要遵循“渐进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
(2)要合理地使用“先行组织者”。
11.简述“先行组织者”策略。★★☆☆☆
答:“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程度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设计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利于学生有意义地学习,使新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并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习效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