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小学心理学试题

2014年甘肃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临考押密试卷及答案(2)

来源:233网校 2014年9月28日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1)无意注意是指没有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2)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客观条件:
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③刺激物的运动变化;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观条件:
①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②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③人的知识经验。
2.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之间的关系。
答:品德的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当一个人按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首先必须了解这些道德规范,掌握一系列的概念,并能对某个行为正确与否作出相应的道德判断以及最终形成道德观念体系。所有这些都属于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品德的水平。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的需要时,就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感到后悔或不满足。道德情感按其内容可以分为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自尊感等。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通常表现为在实现道德目标时的积极进取或坚忍自制两种形式。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人的道德面貌最终是以其道德行为来表现、来说明的。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
品德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品德结构中的各种心理成分是有机联系而不是分割的。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而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儿童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道德动机,并可引发出一定的道德行为。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使之贯彻始终,成为道德行为习惯。总之,品德的形成是这四个基本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平衡发展的过程。
3.影响班级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哪些?
答:(1)规范
规范反映一个班级中认为某种行为是对或是错的集体期望。就本质而言,规范是对成员行为提供的社会控制,因为规范实际上表明班级希望其成员做什么和怎么做。如果某一成员干了大家不希望干的事,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制止。
(2)心理相容
班级的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称为心理相容。—个心理相容的集体,首先表现在人们相互了解,既了解各自的优点,也了解各自的缺点,善于按一个人的本来面貌来对待他;其次,成员之间善于运用正常的方式,取得相似的评价标准,使意见互相接近;第三,表现在成员们都在自觉地维护班集体。在这样的班集体中,成员们态度宽容,相互尊重,因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舒适感、安全感和满足感。心理相容是集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是班级共同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社会心理条件。
(3)舆论
舆论是一种群众性的意见,是班级中通过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共同信念。它具有评论的作用。发生在教室里的争吵,往往会在舆论的压力下而很快平息。舆论能造成对人的压力,因而也就能约束每个人的言行。在一个集体中,正确的舆论能团结群众、鼓舞正气,防止不良言行的产生,抑制歪风邪气。
(4)凝聚力
凝聚力是指班级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在一个高凝聚力的班级中,成员间的沟通与交往比较频繁,交往方式以正面的友善的为主;成员参加集体活动的出席频率较高;成员比较乐意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在凝聚力高的集体中,成员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尊严感。
4.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兴趣?
答:(1)在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兴趣。(2)激发和保护儿童的有益兴趣。(3)利用原有兴趣迁移。(4)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5.怎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答:(1)良好的记忆力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备性、准确性。
(2)加强记忆的目的性及自觉性的培养。记忆的目的性及任务,可以增强记忆效果。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主动、自觉地提出学习和记忆的任务,要有长远记忆目标和意图。
(3)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识记方法。要指导学生多用意义识记,少用机械识记,引导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参加记忆,加强大脑皮层多方面联系;多用生动的形象和表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用形象记忆法加强对抽象内容的识记。
(4)正确地组织学生、指导学生的复习与练习。
(5)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与习惯,注意正确对待再认与回忆。如自我测验、自我复述、自我回忆、自问自答、独立作业等都是自我检查的有效方法。其中自我测验与自我复述效果好。
(6)合理使用大脑。科学用脑要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注意脑的营养,积极参加运动,防止脑损伤等。
四、论述题
如何通过交往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
答:(1)和同龄人的交往活动对于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儿童的自我评价是在与同龄人的交往活动中形成与校正的。交往活动是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儿童只有在交往中,才有可能被他人所观察和了解,从而产生评价,而儿童则在交往中获取他人评价的信息,借助于想象、推理等复杂的认知过程,内化他人关于自己的评价,从而形成自我评价。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又是儿童进行社会交往的前提条件,恰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使儿童顺利地进行交往成为可能。
(2)培养社会视角转换技能
社会视角转换是一种社会认知技能,是指在自我认知或社会交往中摆脱自我中心的限制,在自我与交往对象之间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将自我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体验他人的观点,最后得出较为客观的观点或结论。社会视角的转换保证了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达到一定的客观化程度,准确地判断交往的情景,预测他人的行为反应,从而选择恰当的行为反应,使交往得以顺利进行。

历年真题:甘肃省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试题及答案

考前多做试题:2014教师资格考试题库,冲刺必做!!

国考在即,抓住最后一次:2014教师资格辅导,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一次过关!免费试听>>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