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填空题
1.斯坦福一比纳,比率;2.信息论; 3.《教育心理学》;4.强化,正强化(物),负强化(物); 5.效能期待; 6.迁移; 7.动作表象;8.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9.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10.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绩效。
四、判断题
1.√ 【解析】因为在这一水平上要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
2.× 【解析】非正式群体对个体进行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目标的一致程度。
3.√【解析】二者都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判断,可以在观察过程中或结束后使用。但二者的评价标准不同,检查单只需做定性判断,而等级评价量表要做定量判断。
4.× 【解析】题干所指是新教师在课堂练习中的具体做法。
5.×【解析】应遵循由内而外的方式,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总结,这样才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盲目摸索。
6.× 【解析】提出假设的常用方式是算法式与启发式。
7.√【解析1自然实验能较好地反映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真实情况,所以所得结果比较实际。
8.√【解析】心理发展是有顺序的,这个顺序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9.√【解析】自我控制法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身行为改善,强调当事人的个人责任感。
10.× 【解析】测量与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
五、名词解释
1.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即所谓常模),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来报告评价结果。
2.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3.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4.人格:叉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5.认知一结构说:这是美国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最新试题:
历年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