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力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再次,生产力的发展会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生产的手段。
再次,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1.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意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或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优化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编、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个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2.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3.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运用陶冶进彳亍德育的要求是:(1)创设良好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创设。
四、论述题
24.(1)目前我国德育工作在现实的教育效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上都存在问题,对青少年学生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注重方法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德育工作应注意“以德育人”。“以德育人”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仅在口头上要求学生有思想品德,更重要的是要用行动把什么是道德展示出来。
(2)德育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3)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①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能动地吸取教育影响的。②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③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又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个人内部的道德修养活动,使两者联系起来,相互促进。
五、案例分析
1.从法律的角度说,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享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学生们的权利,任何人无权剥夺。因此,对品行有缺点的学生,教师应当耐心地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包括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只有“教育极”,而无抛弃、勒令离校、限制上课等“处罚极”。
2.从情理的角度说,十四岁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完善、不深刻,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强,基于这样的身心特点,犯错误、违反校规校纪是在情理之中的。如果学校都以开除、限制学生上课等简单的方式处罚学生的话,那么,教育既无艺术、也无科学可言了。虽说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学校未经尝试其他教育方法便急于处罚学生,显然不合
情理。
3.学校随意处罚学生,甚至将违反纪律的学生驱逐出校园,推向社会,是对社会、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学校作为专门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起教育责任。何况,对于学生的错误,
学校领导和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
历年真题:甘肃省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试题及答案
考前多做试题:2014教师资格考试题库,冲刺必做!!
国考在即,抓住最后一次:2014教师资格辅导,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一次过关!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