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中学教育学试题

教育学章节习题: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来源:233网校 2012年2月15日
三、简答题
1.(1)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2)经济决定着教育权利,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3)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
2.(1)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保障;(2)教育推动经济增长;(3)教育通过与人口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
3.(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德育的内容。
4.教育和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教育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一个人降生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之中,他从感性到理性,从生存到发展,从审美到情绪等,无一不被一种特定的文化所浸染、熏陶。
(2)文化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学校课程内容(各门学科),它正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可以将某一种新思想、新认识、新的科学成果等直接移植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取舍并不完全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国家财富的多少制约,还与文化发展有直接关系。
(3)“校园文化”是潜在的、稳定的教育因素。学校教育既是一种文化形式,那么,我们常说的“校园文化”就是一种潜在的、稳定的、持续的教育因素。学校秩序、环境卫生状况、师生关系、师生员工的仪表修饰,甚至是教态、对学生的感情等,都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人们的教育观念又与整个社会观念有关,而观念其实也是文化。总之,文化对教育的支配、影响是直接的、整体的,研究教育不可不重视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6.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是文化传输的重要工具,既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工具,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教育传递着文化,因而使得新生一代能较为迅捷、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华。如果人类文化不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就得不到保存、积累和发展。教育传递文化,将人类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成为整个生命的一部分,人类的精神财富便有了具有再生功能的“保险库”。
(2)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文化既然可以传递,也就可以传播交流。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程,是单向的。而文化的交流,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共同体的文化相互传播,是双向的或多向的。文化的传播交流,可以通过教育、战争、贸易、移民等途径和手段来进行,学校教育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段。教育是使人学会更好地进行交流,并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吸取益处的重要工具。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即教育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摈弃社会文化的糟粕,发扬其精华。这就需要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选择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因,因而教育对文化也具有提升的功能。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它撷取文化的精华作为教育的内容,提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态度、知识与技能,并通过一整套价值标准和评价手段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
(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地更新与创造文化。教育通过传递已有文化,使个体“社会化”与“文化化”,并培养、造就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文化能够得到发展和更新。也就是说,通过教育,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具有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并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文化表现方式和创造能力。新的一代,通过教育可以迅捷丽有效地占有人类全部文化的精华,然后即可站在前辈人的肩膀上进行新的创造。
(5)教育的文化分层功能。这一功能是由社会文化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社会文化这一双向互动的结构模式所决定的。在教育普及的现代社会,每个青少年在他们正式作为一定社会文化共同体中的一员以前,都必须先经过学校的选择。教育之所以具有文化分层功能,是因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赋予不同的个体以一种特殊的“文化身份”,包括社会期望、自我认同、自我期望、价值观念、知识和智能结构等,从而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内扮演着相应的角色。
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8.(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动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的功能。
9.信息技术是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①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信息技术把图书馆微型化,将世界上无数大型图书馆通过网络搬进电脑、搬进个人的家里。人与人之间在知识上的差距,一位教授和一位小学生在知识上的差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②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根据专家统计,二战以来,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进入20世纪90年代,每隔四年,就有75%的知识被更新。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信息。原有意义上的固定场地、固定班级、固定活动的学校形式,将成为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处所,而知识的学习将让位给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①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在人机系统中,没有学习者的积极反应,教学活动将会终止,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③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信息技术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成为偶尔的情况,知识与长者和德者完全分离,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这将极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10.(1)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11.学生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一方面,它表现为与成人相异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出其要求自主、独立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受教师的引导及家长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着成人的价值观念。(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同时,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学生文化中蕴含着学生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这些文化特征构成一种“环境”,影响着处于这种文化情境中的每一个学生,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习得了这种文化。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学生文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可能会因共同的种族、民族等特征,结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群体,也可能会因共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丽形成独特的社会阶层文化;他们可能会因性别问的差异,在学校中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文化特征,也可能会因年龄的不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显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需求。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从整个学校文化来讲,学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互补。人的生活是多侧面、多色彩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不断地在发挥着作用,从学生文化的不同类型和样式上来讲,年龄文化、性别文化、同伴文化等,也是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纠结在一起互为补充的。
12.学生文化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这表现在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由于特定的身心发展的需求,有着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也表现在某些学生由于身心方面的显著特征,在其生活经历中会形成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文化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有着自己交往的同年龄的群体。在这种群体中,他们会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规范等,构成一种与成人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
(3)师生的交互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不同,学生的反映也就随之各异。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所处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制约学生文化特征的又一重要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一般都有着一些特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等,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其思想、行为也难免受家庭的影响。
(5)社区的影响。学生生活的社区对其文化的形成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社区作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一般总会形成与社会共同体相应的规范与制度,它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习得了社区的文化特征,并把它带到学校中来。

特别推荐: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试题专题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