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中学学科知识历年真题>语文学科真题

2013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答案

来源:233网校 2014年9月25日

201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
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在西方文学史上,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里的阿巴贡,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小说《欧电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俄国作家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堪称为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典型。这四个人物都以吝啬而著称,并将吝啬贪婪发挥到了极致。而乞乞科夫是《死魂灵》中贯穿全书的人物,他是一个农奴主兼资产阶级商人的典型形象,并不是吝啬鬼。
2.C【解析】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从“莲花”“荷叶”可以看出描写的是夏日的景象,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②“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杨柳色”正是春天来临的象征,此句描写为春天的景物,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闺怨》。③“银烛秋光冷画屏,清罗小扇扑流萤”,句中已明显写出了“秋光”,因此这一句是描写秋之景色,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为雪花的别称,从“青竹变琼枝”也可以看出冬季的雪花已落满枝头,出自唐代诗人高骈的《对雪》。因此,按照春夏秋冬的时序,诗句排列为②①③④。
3.A【解析】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B项,《陋室铭》为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作者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节操。C项,《石灰吟》为明代政治家于谦的诗作,作者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D项,《竹石》为清代文学家郑燮的诗作,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这也是作者人格的象征。以上三首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即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A项,《登飞来峰》的作者为北宋诗人王安石,这首诗重点写出了作者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4.D【解析】“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一句出自《三国志•吴志•陆抗传》,其中的“星”“电”为名词作状语,表示“像流星一样”“像闪电一样”。A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一句出自屈原的《离骚》,“桂”“兰”分别指“桂木”“兰木”,无词类活用现象。B项,“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路”意思即为“道理”,元词类活用现象。C项,“那些东邻西舍听得哭声,都来观看”一句出自冯梦龙的《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东”“西”泛指左右前后,也无词类活用现象。D项,“蚕食鲸吞”是指像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像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蚕”“鲸”二字为名词作状语,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5.C【解析】“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通感,通感是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的一种修辞手法。题于中的句子是以嗅觉写听觉.A项中的句子是以触觉写听觉,B项中的句子是以听觉写嗅觉。D项中的句子是以触觉写视觉。C项并未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因此C项不适合作为补充的句子。
6.D【解析】“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出自自居易的《暮江吟》,其中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A项,出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中的“可怜”意为可惜。B项,出自自居易的《长恨歌》,其中的“可怜”意为令人羡慕。C项,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其中的“可怜”意为可惜。D项,出自《孔雀东南飞》,其中的“可怜”即可爱之意。因此D项合适。
7.B【解析】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情景发展不属于三种说明顺序之中。
8.A【解析】教材助读系统是指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单元提示、作者介绍、课文导读、注释、课文插图、课后练习、阅读链接等。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要素,具有“便教利学”的功能。
9.B【解析】练习题一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展开想象,进行改写,体现了“有根据地进行想象性的写作”“促进写作与阅读的有机结合”的设计意图,因此,C项、D项正确。练习题二要求学生分析课文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这一练习,能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因此A项正确。而对于课文的语言,练习题中并未涉及,B项不正确。
10.D【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学会倾听”,不仅仅是指从字面上倾听学生所说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耐心、专注的态度,理解学生所表达的观点和意图,这才是“倾听”的真正含义。
11.B【解析】题目一要求学生选择某一问题,写作文并向不熟悉本土文化的外地人解释如何选择。题目二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以“我看张衡”为题写作文。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再结合选项分析,A项,题目二并没有具体的阅读对象,而是有具体的写作对象;C项,题目一和题目二都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D项,题目二要求学生写出对张衡的看法,考察的是议论的能力。因此,B项正确。
12.A【解析】通过对三项作业的分析可知:A项,三项作业都是在阅读了泰格尔的《窗》之后,对学生的写作进一步要求,因此A项正确;B项,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只在第二项作业中有所体现;C项,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借鉴只在第三项作业中有所体现;D项,三项作业的难度并不接近,从易到难为:作业l、作业3、作业2。
13.C【解析】教师在导人中,通过对自己一系列经历的介绍,以及对照片的展示,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营造了学习课文的情境,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中,照片反映的是教师的经历,而学生没有去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地,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C项错误。
14.A【解析】将诗歌鉴赏方法概括为“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三个专业术语,能够使学生快速记住并深刻理解诗歌鉴赏方法,从而有效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B项正确。教师通过分析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来归纳其写作风格,属于比较阅读,据此来分析“为什么这样写”并感受作品风格,C项正确。另外,教师归纳的三个层次属于诗歌教学的层次,也是阅读古代诗歌的层次,即第一步归纳概括“写什么”;第二步剖析“怎么写”;第三步分析“为什么这样写”,D项正确。至于诵读,教学论文中并未提到,因此A项不正确。
15.C【解析】从这段课例评析中可以看出,朗读在课堂中体现得不到位,教师的预设和课堂生成并不一致,A项错误。朗读的形式、时间、参与人数都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B项错误。D项中“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利予朗读的充分展开”,课例评析中并未提出这样的看法,D项错误。阅读的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层层阅读推进对文本的理解,C项正确。

真题推荐:2014上半年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 233网校真题解析班,全面分析考卷!

短时通关:2014教师资格培训,让你用30%的时间,掌握85%的知识!

试题推荐:2014考题《中学综合素质》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