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3年9月到1994年2月,笔者在盐城市教科所的密切配合下,分别在盐城市二小五年级(5)班和盐城市一中初一(9)班开展了题为“小学生心理教育实验”和“初中生心理教育实验”,总课题是“少年期心理教育实验”,现将实验目的、方法、内容、结果与评价等作简单小结:
实验目的:通过心理辅导,开展各项活动,训练开发学生的心理机能,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其认知、情意、人格等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与完善,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力等方面发挥自己的潜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勇于开拓进取,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实验方法:在实验中主要以“少年期心理教育课”的形式组织实验程序,每周保证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此外,在每周的课外活动中,还不定期地组织以心理教育为主题的活动,作为心理教育课的辅助形式。实施心理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心理知识讲解,即讲授法;师生共同对有关心理现象、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即谈话法;还有短剧表演、角色扮演、放松训练、内心独白等。为配合心理教育实验,还组织开展了心理测量活动,对有关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分析鉴定,结合评定结果,开展集体和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总之,整个实验过程以课程的形式为主线,串联精心组织的各种活动,使心理教育课体现出活动教学模式,在活动中实行知识的传递,训练心理与行为,提高心理机能。在此期间特别强调师生心理互动、学生心理互动及自我反省,在活动中提高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
实验的内容:以实施课程教育为主。由于心理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启动阶段,心理教育课内容的确定也就具有较大的机动性,本实验课的内容则是以单元的形式自行设计的,总共包括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揭示神奇的心理世界。本单元作为整个实验的基础,具有导入课性质,主要是通过种种现象的分析让少年学生认识人的心理世界,并把握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如,什么是观察,记忆是怎么回事,上课时为什么会分心,怎样开动脑筋等。
第二单元:开发智慧潜力。本单元主要围绕五大智力要素展开课程的内容,第一、观察力的培养与训练,包括明确观察的目的与计划,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讲究科学的观察方法等。第二、记忆力的培养与训练,包括科学地运用识记规律,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合理地组织复习,遗忘规律与及时复习,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多样化复习,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防止前摄于扰与后摄于扰;讲究科学的记忆方法,如位置记忆法,挂钩记忆法,网络记忆法,编码记忆法等等内容。第三、思维力的培养与训练,包括思维定势与思维创造性,集中型思维与发散型思维,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合理地运用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关系联想等。第四、注意力的培养与训练,包括注意广阔性、稳定性、分配与转移等品质的培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及有意后注意;注意的自我训练等。第五、想象力的培养与训练,包括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通过观察丰富表象贮备;运用原型启发想象;阅读文艺作品激发想象等。
第三单元:科学地学习。本单元主要是指导少年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内容包括: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短暂兴趣与长远兴趣,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有趣、志趣、乐趣等;合理选择学习方法,如四步骤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八环节学习法,SQ3R学习法;正确对待学习问题,如学习与学习动机强度,学业成功与学业失败,如何对待学习竞争和学习焦虑等。
第四单元:塑造完美的人格。本单元的内容包括:情绪的控制与调节,如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调节情绪的两极性,控制消极激情,强化应激功能;锤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如理智战胜情感、斗争动机的合理选择、意志的自我锻炼法;培养各种能力,如基本竞争能力、学习能力、自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气质类型与学习及职业选择;良好性格的培养;公德心与审美心理的培养。
第五单元:适应社会生活。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如何适应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社会、学校、家庭、学习生活的适应;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受挫时的心理表现,如何理解和对待挫折;掌握人际沟通的艺术,与师长的沟通、与同辈人的沟通、与异性伙伴的沟通等。
第六单元:做一个健康的人。本单元的内容包括:怎样才是一个健康的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消除;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绪,适度的智力活动,正确的自我观念,坦荡的胸怀,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训练、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
初步结果与评价:第一、一般问卷结果与评价。在为期一学年的心理教育实验课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两个实验班共有学生129人,其中感到“心理教育课上有很大收获”的有102人,占总数的79%;认为“心理教育课上有一定收获”的有27人,占总数21%;没有一个学生认为“心理教育课上没有收获”。由此可见,心理教育课的开设是受学生欢迎的,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心理教育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不象其他课程那样严肃、刻板,它能在轻松愉快中让我们得到教益,它告诉我们生活中、学习中许多自己无法解释的东西,它能解开我们心头的忧愁和烦恼,在心理教育课堂上,我们仿佛在从事某项有趣的活动,希望这门课继续开下去。第二、心理测量结果与评价。为了更科学地反映出心理教育实验课实施前后少年学生心理上变化,在实验前后,对两个实验班共129人各进行一次团体测验,该测验题本来是日本心理学家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后经我国学者修订成为“心理健康诊断测验”[3],测量结果表明:在实验前两实验班学生(129人)中的44%(57人)在学习上具有“明显的焦虑倾向,需要接受特殊的心理指导”,实验后的测量表明,学习上具有明显焦虑倾向,需要特殊心理指导的人数降至7%(9人),前后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孤独倾向”方面,有22%(28人)在实验前具有“明显的孤独倾向,需接受特殊的心理指导”,实验后此类学生的人数降至4%(5人),前后差异极显著(P<·001);在“冲动倾向”方面,有17%(22人)在实验前具有“明显的冲动性,需接受特殊的心理指导”,实验后这一比例降至1.5%(2人),前后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还有“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等在实验后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好转。总之,心理测量的结果表明心理教育课的开设对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从目前的普教状况来看,开设心理教育课刻不容缓,如何大面积优质高效地实施心理教育,值得每一位教育心理学工作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