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心理教育在我国刚处于启动阶段,它既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也表现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我国中小学全面施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织部分。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知识技能素质教育、生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现在实际状况是:知识技能素质教育往往倍受青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生理素质教育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关注,唯有心理素质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不少教育工作者也意识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但大多停留在口头上,也有个别学校在此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大多也是自发的,没有心理教育大纲和教材,没有具备较高心理学修养的专职教师,更缺乏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因而这些尝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根据笔者个人的心理教育实践以及近几年对心理教育理论的研究,特提出如下看法:
第一、心理教育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而是中小学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实施心理教育首先要考虑到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高度来设计心理教育的目标、程序、方法、途径等。同时,也要考虑到心理教育的特殊性。应把素质教育的普遍性和心理教育的特殊性原理有机结合起来。要创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学科体系,一方面要确定中小学生的学习、认知、人格等方面的心理教育的具体要求,并纳入整个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心理教育的系列目标,形成心理教育大纲,并逐步使其规范化、系列化、制度化;另一方面,要在心理教育大纲的基础上,编写心理教育教材,开设心理教育课程。通过心理知识教育、心理测量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二、设立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并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一方面这些教育者负责学校心理教育课的教学,另一方面负责全校学生日常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保健,对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及时预防、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指导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要调动各方面力量配合对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是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全民性的特点相一致的。目前绝大多数教师的教育、心理科学的理论素养较差,这就给心理教育的实施增添了难度,难以胜任心理教育的需要。因此,有条件的中小学应派专职或兼职教师到有关高校系统地接受教育心理知识、技能的培训,逐步胜任心理教育工作的需要,为国家培训心理健康、完满的一代新人。
第三,心理教育的操作过程中,应着重注意如下一些问题:在心理教育的教学模式上,应坚持活动教学模式,心理教育课程不应成为只重知识传递的学科课程,也不应成为只重社会问题探讨的社会课程,而应以少年学生心理发展为基础兼顾知识传递和社会问题探讨的活动课程,在活动中实行知识传递,训练心理与行为,提高心理机能。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高度自主的条件下促使个体心理品质的发展完善。在心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方面,应坚持“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则强调师生之间心理的沟通,易使师生之间达成理解与信任,对于心理教育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要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和心理机能的完善,需要师生之间心与心的接触与交融,以民主的方式,平等、宽容,和谐地处理心理教育中的各类问题。
注释:
[1]郑日昌《不可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1993.10,第26页。
[2]张声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曾教研究》1994.1,第50页
[3]参见周步成等修订《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华东师大心理系(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