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中学心理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中学心理学复习资料:3.1学习的本质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13日
  四、学习迁移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其实质就是把学得的知识经验(包括概念、原理、原则、技能、技巧、方法等)加工重组改变后运用于新情境的过程。
  学习迁移广泛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各种学习活动中。学习迁移不仅能够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效率,也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较好地利用迁移条件,选择内容、改进教法,就能够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习迁移对学校整个教学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学的进度、教学活动的合理安排、教材的编排与选择等都遵循迁移规律,才能使整个教学工作收到成效。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1.根据迁移作用的性质,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前一种学习有助于后一种学习的现象称为正迁移。例如,掌握了素描技能就容易学油画,会打棒球的人也容易学习打高尔夫球等。前一种学习阻碍了后一种学习的现象称为负迁移。例如,过去掌握的知识技能干扰了后继知识技能的学习,像学习了汉语拼音会不利于学习英文字母,这就叫负迁移。
  2.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迁移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面的学习的影响叫顺向迁移。通常所谈论的大部分迁移都属于此类,如温故而知新。逆向迁移是后面学习影响着前面学习所形成的经验结构,使原有的经验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使之得到充实、修正、重组或重构等。个体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也得益于各种水平的逆向迁移。
  3.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新的词语后,将其应用到课外书的阅读上。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上层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抽象概括水平的下层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前者是指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对“植物”、“动物”等具体概念的理解影响着对“生物”这一概念的掌握。后者是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角”这个概念的掌握对“直角”、“锐角”等概念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的掌握影响着菱形的学习。
  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例如,乘法口诀的掌握可以广泛迁移于多种情境中,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及其审题的方法也将影响到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审题活动。具体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特殊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例如,在汉语学习中,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学习写“磊”,这就产生了具体迁移。
  (三)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官能是指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心理能力。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对肌肉的训练一样,而得到训练的官能又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官能训练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其代表人物为洛克。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等人通过对知觉、注意、记忆和运动动作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实验来检验形式训练说。实验要求被试练习估计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面积(如10~100厘米),直至达到准确估计为止。然后要求被试估计面积稍大或面积相同而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面积,结果被试的进步仅是原来的1/3左右。结果发现,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以长度和重量为内容所做的实验也得到类似结果。据此该理论认为,任何一种心理机能的改善未必使其他的机能得到改善,只有当两个机能有相同因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机能。这种理论曾流行30余年。但该理论忽视了其他因素,特别是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认知因素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相同因素对迁移的干扰作用。
  3.经验概括说。经验概括说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它认为,两种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是这一学说的经典实验。他以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为被试,分为两组,要求被试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靶子。主试给一组被试充分讲解水的折射原理,但不给予另一组同样的说明,他们只能从尝试中获得一些经验。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30厘米处,两组被试成绩相同。也就是说,在开始的测验中,理论对于练习似乎没起作用,因为所有的被试必须学会运用标枪,理论的说明不能代替练习。接着,条件改变了,水下30厘米处的靶子移到了水下10厘米处。这时两组的差异明显地表现出来了。不了解折射原理的被试,错误持续发生,他们投掷水下30厘米靶时的练习不能够帮助改进投掷水下10厘米靶的练习,而学过折射原理的被试则迅速适应了水下10厘米靶的条件。
  4.关系转换理论。完形主义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的关系的理解。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的要素,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地掌握,而是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是苛勒在1919年所做的“小鸡觅食”实验。他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然后,转变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问题是看小鸡在哪种颜色的纸下寻找食物。结果表明,小鸡对黑色纸的反应为70%,对深灰色纸的反应是30%。关系转换说强调学习者的认知因素在迁移中的作用,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5.认知结构说。认知结构说认为,学习者只有懂得如何把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迁移才会产生。例如,概括说认为,迁移的发生主要不是因为任务之间的表面相似性,而在于被试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化理解,只有在两种任务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才是迁移产生的关键。又如,完形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迁移的关键在于对情境中各种关系(或完形)的顿悟及其转移。如果两个情境具有相同的深层结构关系,那么在~个情境中发现或顿悟到的关系可以应用于另一个情境,这一过程就称为关系的转换,而关系转换的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则认为,如何把信息储存到记忆中是学习迁移的关键。知识应该和知识的使用方法储存在一起,或者由一个记忆的储存点可以很容易地达到另一个记忆储存点,情境之间不必有什么相同元素。
  (四)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相似性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导致迁移的产生。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学习过程、态度与情感等方面的。语文教学中所采用的集中识字教学就是将具有相似性的字放在一起学习,以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
  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已有的背景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迁移就越容易。专家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具有解决某一问题的丰富的背景经验或认知结构。
  (2)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调节、控制认知活动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迁移过程是通过复杂的认知活动实现的。因此,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的掌握及其掌握水平必然影响到迁移的实现。在有些情况下,学习者虽然掌握了某种迁移所必需的概括的知识,并且学习材料也具有相似性,但仍不能产生迁移,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必要的认知的元认知技能或策略。拥有认知策略或元认知策略,可以使学习者沿着正确、合理的程序分析问题,使其注意力集中到要迁移的问题上,促使个体知道何时、何处、如何迁移某种经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掌握必要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有利于提高迁移发生的可能性。
  3.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是影响迁移效果的主要因素,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对已有学习资料的概括水平越高,适用范围就越广,迁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迁移效果越好;对已有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越差。
  4.心向与定势。心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具有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迁移。里德曾经让被试学习无意义音节,结果发现事先被告知用有意义的概念去学习的被试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学习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以后的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具有定向作用。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迁移的心理背景,又可以成为消极迁移的心理背景。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否具体地分析当前的学习情境,从中找出哪些是可以利用已有知识和策略来学习和解决的,哪些需要打破已经形成的反应定势灵活处理创造性地解决。
  (五)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每个新的单元教学之前为学生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如有可能可让学生一起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并要学生了解某一阶段学习的目标。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对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已有知识形成联想,会有利于迁移的发生。
  2.精选教材。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就必须精选教材内容。一般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因为每一门学科中基本的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为规范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迁移价值比较大。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教材在经过教师处理之后应具有科学的序列。这种序列体现在能够反映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体现不断分化和综合的原则,同时也应该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因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一体化是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既要防止教材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割裂、支离破碎,又要防止相互干扰或机械重复。
  4.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学习迁移的定式说说明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学习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另一有效方法。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多半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也有教师在教学中有意传授或暗示的。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识记和回忆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技巧等。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如理解知识的最好途径、复习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同学之间开展学习方法和经验的交流,结合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学习方法,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
  5.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境最好相类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情境。另外,还要在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实际运用情境中的种种情况。例如,学习计算不仅要让学生单纯地学会计算的法则,还应该使他们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学会在实际情境中解决计算问题。此外,课堂上开展的学习活动,在日后学生能将其活动应用于相类似的实际生活时才是有效的。例如,在篮球训练中,不能仅仅学会运球、传球等基本技能,还应通过比赛,有效地使基本技能向实际的综合性能力发生迁移。有许多技能的学习如讲演、表演、操作等,在类似于真实的情况下训练最为有效。近年来开展的许多室内模拟装置的训练,为培养和训练各方面技能的专门人才起到了既经济又有实效的效果。
  6.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概括化原理”表明,两种学习间的迁移是由于两种学习中的共同成分,其中主要是由于共同的原理造成的。在教学中,相似的原理及法则的迁移是最常见的迁移现象。为促进原理的迁移,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准确地理解基本原理,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要在学垒还未充分理解基本原理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应用原理去解决应用问题,这样容易使学生造成混乱,很容易发生负迁移或机械学习。
  此外,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法则更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和概括学过的知识,充分掌握运用基本原理的条件、方法,使基本原理达到最有效的迁移。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