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中学心理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中学心理学复习资料:6.1概述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15日

第六章 思维

  【内容提要】
  本章讲解思维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介绍思维活动的常见种类及表现特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出影响解决问题的各种因素;强调言语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阐明想象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现。
  【学习目标】
  1.识记思维、概念、推理、问题解决、想象的概念。
  2.理解与掌握思维的种类。
  3.理解与掌握概念的形成过程。
  4.理解与掌握推理的基本内容。
  5.理解与掌握问题解决的特征及其过程。
  6.理解与掌握想象的种类。
  7.学会运用基本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第一节 概 述

  人们不仅能够认识事物和现象的外部联系,而且能认识事物和现象的内部联系与规律。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思维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主要特征。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思维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但它还是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通过对感知材料的加工而获得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它与感知、记忆等认识过程是密不可分的。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思维无论多么抽象,它的加工材料还是对个别事物的多次感知,从中概括出它们的本质和规律。同时,感性认识的材料如不经思维加工,就只能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的、现象的认识上,而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对感性认识的材料更深层次的理解。
  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思维概括性是指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感知觉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事物,思维则能反映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例如,通过感知觉人们只能感知各种各样的笔(钢笔、铅笔、毛笔等);通过思维,人们就能把所有笔的本质属性(写字的工具)概括出来。通过思维,人们就能根据对水的研究得出水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在101千帕下,水的温度降低到0℃就会结冰,升高到100℃就会沸腾等。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与头脑加工来反映,而感知觉只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由于人类感觉器官结构和机能的限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事物本身内隐的特点,人们对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如果单凭感官或仅仅停留在感知觉上,则是认识不到或无法认识的,那么就要借助某些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反映。例如,清晨起来,推开窗户,看见地面是潮湿的,于是就会想到“昨夜下雨了”。这时,人们并没有直接感知到下雨,而是以其他事物为媒介(地面潮湿),用间接的方法推断出来的。人之所以能够间接地反映事物,是因为人有概括性的知识经验,而人的知识经验越概括,就越能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