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思维是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转变的主要原因。
2.B【解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前运算阶段指2~7岁的阶段。
3.D【解析】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判断,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推理。
4.C【解析】出现喃喃语声的阶段是4~8个月。
5.B【解析】幼儿发音的错误大多发生在辅音。
6.C【解析】4~5岁是词汇增长的活跃期,实词增长最快。
7.A【解析】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认为,初生婴儿只有皱眉和哭的反应,是未分化的一般性激动。约在3个月时,婴儿的情绪分化为一般性的消极反应和一般性的积极反应,即痛苦和快乐。
8.C【解析】3.5~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差别的微笑。
9.B【解析】略。
10.B【解析】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11.D【解析】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12.A【解析】5~6岁儿童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13.A【解析】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交往行为,一般认为是从出生后的第6个月开始的。
14.D【解析】从3、4岁起,儿童获得性别角色,对不同性别有较固定的看法。因此,5岁儿童可能的看法是D项。
15.A【解析】气质类型差异的稳定性证明,遗传因素是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16.A【解析】我国在1990~1994年期间,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委合作进行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该研究指出“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质问题是主体的适应性问题”。
17.B【解析】教师在与家长谈话时切忌使用专业术语,要采用家长听得懂的日常普通语言与家长交谈。
18.A【解析】托儿所、幼儿园的开放日制度是目前我国家园合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家访是进行家长工作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式;电话联系是家园联系中最快捷也是最灵活的一种方式。
19.A【解析】教师难免会有烦恼和痛苦,但作为幼儿教师,如果将一些消极的影响带到幼儿园,带到工作中,就会影响幼儿的发展,因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和敏感的,易受消极情绪的影响。
20.A【解析】独立自主性原则就是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让儿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2i.D【解析】活动性原则要求学前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以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可见,儿童活动即在活动中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22.D【解析】运用讨论法教学要为孩子们提供充分自由的氛围,设法让孩子感觉到轻松愉快,让孩子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当发现孩子说得不正确时切忌立刻制止。
23.C【解析】环境体验法是首先对儿童提出一定的教育要求,并为他们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然后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和感受去获得体验,加深他们对坚持性行为的体会和理解,激发起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认识经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4.B【解析】儿童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产生挫折、压抑或是失败等心理能量时,应该帮助儿童发泄出来,否则可能会导致儿童的失常行为,哭泣可以将内心的恐惧或委屈发泄出来。
25.C【解析】在广义的教育中,受教育的对象非常广泛,不分年龄、性别、身份、职业背景,凡是进入学习过程的人都成为受教育者。
26.C【解析】儿童的发展指的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密不可分并且相互作用。
27.A【解析】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从中间到四周。
28.D【解析】随着大脑的成熟及与他人交往的不断扩展,儿童的语言发展十分迅速,到3岁左右时就已经基本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了。
29.B【解析】卢梭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最大特点和最基本的思想,就是把儿童看做儿童,把儿童看做教育的主体和教育中最积极的因素。
30.A【解析】作为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立者,福禄贝尔是近代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奠基人,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
二、简答题
1.(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2)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3)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4)开始认生。
2.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在指导儿童学习时,对他们学过的东西,要及时地安排复习,早复习效果比晚复习效果好。同时应根据记忆的内容和儿童遗忘的程度合理地分配时间,一般认为,经常性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的效果要好。另外,复习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多感官结合的复习方法也对儿童的学习有利。
3.学前儿童判断发展的趋势:(1)判断形式间接化;(2)判断内容深入化;(3)判断根据客观化;
(4)判断论据明确化。
4.现代教育是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个人的教育。现代教育是迄今为止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人类教育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2)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3)教育手段越来越先进;(4)教育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5)教育功能增强和扩展;(6)理论自觉性越来越提高。
5.(1)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学前儿童由于经验的不足,认识又具有表浅性、片面性和情绪性,容易受精神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由人的因素构成的。精神环境是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关键。
(2)精神环境有健康的精神信息也有不健康的精神信息。健康的精神环境对儿童起着积极的影响。反之,不健康的精神环境则会对儿童产生消极的影响。在幼儿园教育中,园长的观念和管理水平,教师的观念、专业素质、人格品质等都是影响幼儿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因素,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健康的精神环境可以弥补幼儿园物质条件的不足,使幼儿在各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因此,家庭、学前教育机构以及社会都应该去创造有利于儿童精神健康的环境,排除精神污染对儿童的消极影响。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