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不仅指导着教育目的的制定,而且伴随着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全面发展,全方位影响着当代中国教育方针的制定和调整。而“以人为本”战略思想的提出进一步落实和深化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很好地体现和遵从了学生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切实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发展的主体位置。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地当作“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 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而现实中,个别教师忽视学生的独立主体性特点.以教师为整个教学活动 的中心。进而去树立教师的所谓绝对权威,这是与当代学生观所相悖的。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 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 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生角色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探究。在这种学生观的引导 下,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由于学生自身认识的不同,造成了学生学 习效果的不同,这恰恰说明学生在思想上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 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地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 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 利与责权是并存的,更是统一的,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堂生缝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①顺序性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情绪到情感的顺序发展。
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②阶段性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如小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特点.不容易理解抽象的道理。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③不平衡性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相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时间里,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如个体身高体重的发展存在两个高峰期——婴儿期和青春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较其他时期快得多。
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如学生的感知觉发展达到成熟水平要比思维发展早得多。
因此,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所谓关键期是指人的某种机能在某一年龄阶段最适宜 于形成的时期.也叫作最佳期或敏感期。在这一时期进行教育才可以取得最佳效果,如果错过了关键期.教育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也无法取得成功.
④互补性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机体各部分或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某一方面受损或缺失之后可以由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弥补。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盲人的听觉通常会比较发达。
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⑤个体差异性
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存在着速度和水平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群体的角度看,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如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另一方面个体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根据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作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从本质上讲,学生处于人生发 展的特定阶段,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教师应当避免只关注学生的现实情况,要挖掘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而实现对学生成长的全局性把握,甚至是 全人生的指导,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 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不仅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看待,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长。“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教育活动涉及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与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 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智育成绩欠佳的学生,可以有高尚的道德,不擅长艺术表演的学生,可以有高超的劳动技能。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每一个人在德、智、 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这种发展.承认学生个体差异,重视人的个性发展,是对学生发展不同步的认同。全面发展的人.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充 满个性并有自身特点的人;完整的人,也不是各个方面平均发展的人.而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又得到很好发展的人。从这个角度讲,尊重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人的 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最高境界。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在 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因时制宜,因人而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成才条件,从个性化的角度入手,力求使得每一个学生在不同领域内有所专长、有所成 就,从而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为增强民族创新精神和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热点推荐: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
通关必看: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提前备考有妙招,233网校汇聚教师资格经验丰富讲师,为广大考生打造一次通关备考秘籍,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