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答案要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遗传和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1)生物遗传因素。研究发现,遗传是人格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
(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对人格具有极大的塑造力,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不同。
(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生活中的体验、校风和教师的言行都会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5)早期童年经验。人格与早期童年经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人格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其次,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人格。
最后,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专家点拨历年考试中对影响因素的考查是十分常见的,如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等。但无论考查哪种,考生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遗传及生理成熟;(2)环境(包括社会和家庭);(3)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及早期童年经验。
27.【答案要点】(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28.【答案要点】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
(1)动机阶段。有效的学习必须有学习的动机。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有效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将外在的激励转化为内部的心理期望。
(2)领会阶段。学生要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刺激,形成选择性知觉。教师可通过提问、图片、手势动作等吸引学生注意,使学习内容进入学生的短时记忆中。
(3)习得阶段。学生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重新编码加工,转入长时记忆中。教师可以刺激学生的回忆,指导学习信息的分类组织。
(4)保持阶段。学生将习得的信息经复述、强化后,转入长时记忆贮存阶段。教师应对学习条件做适当安排,减少新旧信息的干扰,提高学生信息保持的程度。
(5)回忆阶段。学习到的新知识通过作业等形式被提取出来,增强学生对习得信息的掌握。教师应指导学生寻找记忆的线索,进行独立学习。
(6)概括阶段。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概括,举一反三,达到学习迁移的目的。教师应提供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学习和利用知识,引导学生概括和掌握知识原理或原则,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7)作业阶段。通过作业反映学生习得内容的情况,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满足感。教师需要通过各种作业手段综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巩固和提高。
(8)反馈阶段。学生通过作业的反馈可以意识到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教师在提供反馈时可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9.【答案要点】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要保持有意注意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自我暗示法:在学习时经常提醒“集中注意”。
(2)情境想象法:想象是在参加某次大考或竞赛,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使自己真正紧张起来。
(3)培养间接兴趣: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目标,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用理想的目标激励鼓舞自己。
(4)自我奖励法:自己给自己定时定量,完成有奖,相反,注意力不集中时计划落空,则要惩罚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由此则可以养成集中注意力去学习的习惯。
(5)训练听课技巧:做好课前预习,调整听课心态,重点问题集中精力,次要问题适度放松,有意识地寻找问题,激发听课兴趣。
(6)排除学习时的干扰因素也非常重要,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四、材料分析题
30.【答案要点】王老师的班级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王老师并没有以身作则,没有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教会学生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及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求教师的思想进步、品德高尚、遵纪守法、工作认真,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境界。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要在各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为人师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教师的品行应该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育学生时想达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来教育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得以提高。另一方面,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教师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学生的榜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心服口服,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专家点拨在回答此题之前,考生必须读懂问题、看透材料。问题有两个:一是要求回答王老师班级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二是要求回答要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对于第一个问题,必须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才能做出回答,而第二个问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论知识。
在读材料时,考生可以画出与答题有关的关键词句,如“工作热情非常高”“严格”,这表明王老师是一位非常有责任心的教师;然而,“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又表明,王老师不能以身作则,他对学生和自己采取的是双重标准,因此,学生非但不听他的要求,反而受到他的“坏”影响,致使“班上的学生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由此可以推出,答题的关键点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1.【答案要点】孙老师的做法符合如下促进迁移的教学规律:
(1)传授基本知识。每一门学科中基本的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为规范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孙老师把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基本知识的传授上,将学生的基础打牢,在此之上,学习才能有效地达到迁移。
(2)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孙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不同知识间的相同要素,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让学生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从而促进了学习的迁移。
(3)教授学习策略。孙老师指导学生运用发现学习的方法,发现规则和原理及各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关系。
(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材料中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5)设计情境性教学。孙老师注意将教学的内容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知识的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
试题推荐:4套《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试卷 6套《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上机仿真题
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学习交流平台:新浪微博 | 微信:jiaoshi_233 | QQ群 加入我们,分享学习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