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У- ִҵҩʦִҵҩʦ

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执业药师>养生辅导

执业药师考试考点汇总与解析-西药综合技能-药物临床评价与药物不良反应

来源:233网校 2007年9月16日

☆☆☆☆考点3:药物不良反应包括的基本概念

1.副作用
当一种药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时,除治疗作用之外的其他不利作用都可认为是副作用。药物副作用不是的不利或有害的作用,如阿托品用于解除消化道痉挛时,常可引起口干、心悸、尿潴留、视力模糊等副作用;当阿托品用于手术前给药时,又可利用口干的作用抑制支气管腺体分泌。副作用是一过性的,药物的治疗作用消失,副作用也消退,但有时也会造成较严重的后果。
2.毒性反应
毒性作用是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和病理变化,可在各个器官和组织内发生。与副作用的区别主要反映在程度上的轻重和形式上的不同,一般情况下,其毒性的严重程度是随剂量加大而增强。
3.“三致”作用
致癌、致畸和致突变,即通常所指的“三致”作用。首先,因药物诱发的癌症或引起的癌症称为药物的致癌作用;有些药物作用于胎儿的器官形成期,造成胚胎损害,引起出生缺陷称为致畸作用。
4.过度作用
药物作用于人体出现的过强的反应。如镇静药引起嗜睡,降压药引起血压过低,降糖药致低血糖等。
5.继发反应
是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为治疗矛盾。如广谱抗生素可引起菌群失调而致某些维生素缺乏,进而引起出血和二重感染;免疫抑制药降低机体的抵抗力也可致二重感染;阿司匹林诱发雷耶氏综合征等。
6.首剂效应
某些药物在开始作用时,由于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较强的反应。若一开始即按常规剂量常导致过度作用。例如哌唑嗪、氯压定等按常用治疗量开始用药常致血压骤降反应。对于这类药物,应用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致常用量,以使机体适应。
7.停药综合征(撤药反应)
主要的表现是症状反跳,一些抗心律失常药、肾上腺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药、血管扩张药等的骤然停用,常导致症状的严重恶化。
8.药物依赖性
一些药物当被人们反复应用后,使用者将对它们产生瘾癖,药物的这种特性成为药物依赖性。药物依赖性可分为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类。
9.遗传药理学不良反应
遗传因素对药理反应的影响分两大方面:
(1)药物动力学缺陷。指遗传因素对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影响,并反映在药效学上的变异。
(2)药效动力学缺陷。指因效应器官、组织细胞或受体的遗传性缺陷,使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产生量或质上的变异。
10.药物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是外来的抗原性物质与体内抗体间所发生的一种非正常的免疫反应。药物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全身性反应和皮肤反应两大类:
(1)全身性反应。包括:①血液病样反应;②血清病样反应;③心血管系统反应;④肝炎样反应;⑤红斑狼疮样反应;⑥神经系统变化;⑦呼吸道反应;⑧肾脏损害等。
(2)皮肤反应。即药疹:表现为各式各样的皮肤病变,轻者瘙痒、粟粒样疹、荨麻疹、固定性药疹、紫癜型药疹、湿疹皮炎样药疹,重者表现为表皮脱落(剥脱性皮炎、大疱表皮松解萎缩型药疹以及重症多形红斑等)。
(3)药物变态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①与过敏体质密切相关;②药物过敏绝大多数为后天获得;③药物过敏只发生在人群中的少数人,一般与用药剂量无关;但在某些敏感者个体也发现与用药剂量有一定的关系,用药量越大,反应越重;④药物过敏状态的形成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不发生于首次用药;⑤药物过敏再次发生有潜伏期;⑥过敏反应发生后,停用致敏药物,轻的反应可较快消退,一般预后良好;⑦已致敏的患者对于该药的致敏性可持续很久,甚至终生不退;⑧具有类似结构的药物常可发生交叉和不交叉过敏反应;⑨大病、创伤或大手术后,某些原来的药物变态反应也可减轻或消失;⑩某些药物的过敏反应可用皮肤试验法来测知,但还存在着皮试结果和临床实际反应不相符合的情况;对于已致敏者,应开始用很小剂量的药物来中和抗体,逐渐增量,使体内抗体数量逐步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再用常规剂量的药物而不发生过敏反应的过程称为“脱敏”。

☆☆☆☆考点4: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药物方面的原因
(1)药理作用。例如,长期大量使用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淤斑,同时出现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2)药物的杂质。例如,胶囊的染料常会引起固定型药疹。青霉素过敏反应是因制品中含微量青霉烯酸、青霉噻唑酸及青霉素聚合物等物质引起的。
(3)药物的污染。由于生产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常可引起严重反应。
(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
(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剂型不同,往往影响药物的吸收与血中药物浓度,亦即生物利用度有所不同,如不注意掌握,即会引起不良反应。
(6)药物的质量问题。例如,氯贝丁酯(冠心平)中的不纯物(即有关物质)对氯苯酚则是发生皮炎的原因。氨苄青霉素中的蛋白质则是发生药疹的原因等。
2.机体方面的原因
(1)种族差别。白色与有色人种之间对药物的感受性有相当的差别。
(2)性别。在药物性皮炎中,男性发病者多于女性,其比率约为3:2。洋地黄、灰黄霉素等可引起男性乳房发育。保泰松和氯霉素导致的粒细胞缺乏症,妇女比男子高3倍。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则为2倍。
(3)年龄。例如,青霉素,成年人的半衰期为0.55小时,而老年人则为1小时。据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60岁以下者为6.3%(42/667),60岁以上者为15.4%(76/493),老年人使用洋地黄及利血平等尤应注意。
(4)个体差异。例如,对水杨酸钠的不良反应就有个体差异,300例男性病人约有2/3在总量为6.5~13.0g时发生不良反应,但在总量仅为3.25g时,已有少数病人出现反应,引起反应的剂量在不同个体中相差可达10倍。
(5)病理状态。例如腹泻时,口服药的吸收差,作用小。肝肾功能减退时,可以显著延长或加强许多药物的作用,甚至引起中毒。
(6)血型。女性口服避孕药引起血栓症,A型血者则较O型血者为多。
(7)营养状态。例如,异烟肼引起的神经损伤,当处于维生素B6缺乏状态时则较正常情况更严重。
3.给药方法的影响
包括误用、滥用、用药途径、用药持续时间、药物相互作用及减药或停药等。
4.其他因素的影响
(1)酒的酶促、酶抑作用及抑制非微粒体酶系产生的不良反应。包括酶促作用、酶抑作用及抑制非微粒体酶系。
(2)饮茶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咖啡因、茶碱可拮抗中枢抑制药的作用,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产生协同作用,导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危险。
(3)吸烟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吸烟能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暂时升高,心律加快,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女性吸烟者同时使用雌激素类避孕药时,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比同年龄不吸烟者高10倍,35岁以内的年轻人危险性更大。
(4)饮食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接受异烟肼治疗患者不能进食含高组胺成分的海鱼和不新鲜鱼类。高盐饮食可加重保泰松、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乳酪、储藏过久或发酵的富含酪胺食物如巧克力、牛奶、酵母制品等可加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呋喃唑酮、帕吉林、丙卡巴肼等引起的血压升高,甚至造成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