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点4: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为局麻药,1963年用于治疗心律失常,是目前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及各种心脏病并发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高效及速效药物。
【药动学】 口服由于明显的首关消除,不能达到有效血浓度,故常采用静脉注射。静注后15~30秒显效,但作用仅维持20min左右。静注后迅速分布到心、脑、肺、肝等组织,约70%与血浆蛋白结合。主要在肝脏代谢,仅10%以原形从肾排出。t1/2约2h。由于作用时间短暂(约10~20min),故一般在心律控制后静滴以维持疗效。肝功能严重不良或心衰时肝灌流降低,使代谢速度减慢。肾衰和老年人代谢物可蓄积引起毒性,应减量或减慢静脉滴注速度。
【药理作用】 利多卡因能直接作用于心脏,而对植物神经很少影响。
1.降低自律性。能促进浦肯野纤维4相K+外流,也降低Na+内流,使4相舒张去极化速度降低,因而降低心室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此外,也可提高心室肌阈电位,提高它的致颤阈,对心房作用甚弱。
2.缩短ADP,相对延长ERP。利多卡因抑制2相小量Na+内流,促进3相K+外流,使APD及ERP缩短,但APD缩短更明显,故ERP/APD增大,ERP相对延长,有利于消除折返。
3.改变病变区传导速度。治疗量一般对传导无明显影响。心肌缺血,心肌细胞外液K+升高,利多卡因对之有减慢传导作用,变单向阻滞为双向阻滞,消除折返。在细胞外低K+浓度组织,利多卡因促进K+外流,使最大舒张电位负值增大,0相去极化速度及幅度增加,传导速度加快,有利于消除单向阻滞,终止折返。
【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转变和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等均有效,特别是对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为首选药。对室上性心律失常基本无效。
【不良反应】 对心血管的不良反应少,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轻度为头昏、兴奋、激动、嗜睡、眩晕、语言与吞咽困难;严重者可见感觉异常、视力模糊、定向障碍、肌肉抽搐,甚至精神错乱、惊厥等,应迅速降低滴速。静注过快或剂量过大可引起低血压、传导阻滞及心动过缓。原有传导障碍、心动过缓、心衰或肝功能障碍者应减少用量及减慢静脉滴注速度。
【禁忌证】 禁用于严重室内及房室传导阻滞者。
☆☆☆考点5:苯妥英钠(大仑丁)
【药理作用】 苯妥英钠电生理作用似利多卡因,能降低浦氏纤维自律性;缩短APD及ERP,而ERP/APD比值增大,有利于消除折返;可改善房室传导,能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抑制强心苷中毒所致的晚后除极和触发活动,恢复强心苷中毒而受抑制的传导,是治疗强心苷中毒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之一。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对其他室性心律失常也有效,但利多卡因为首选。
【不良反应】 静脉注射速度太快时可引起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心室颤动、低血压、呼吸抑制等。其余不良反应见抗癫痫药。
【禁忌证】 禁用于严重心功能不全、心动过缓、贫血、白细胞减少者。因可致胎儿畸形,妊娠妇女不宜应用。对重度房室传导阻滞者亦应慎用。
☆考点6:美西律(慢心律)
【药动学】 口服能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约90%,血浆蛋白结合率为70%,主要在肝代谢,约10%以原形从尿排出。t1/2约10h。
【药理作用】 属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可以抑制心肌细胞钠内流,降低动作电位0相除极速度,缩短浦肯野纤维的有效不应期。在心脏传导系统正常的病人中,美西律对心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作用不大,临床试验中未发现美西律引起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美西律不延长心室除极和复极时程,因此可用于QT间期延长的室性心律失常。该药具有抗心律失常、抗惊厥及局部麻醉作用。对心肌的抑制作用较小。美西律的有效血药浓度0.5~2μg/ml,中毒血药浓度与有效血药浓度相近,为 2μg/ml以上。少数患者在有效血药浓度时即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慢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
【不良反应】 包括神经系统及胃肠道反应,如眩晕、头痛、震颤、恶心、呕吐等。静脉注射时还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
【禁忌证】 禁用于重度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缓慢型心律失常及室内传导阻滞者。
☆ 考点7:妥卡尼(室安卡因)
【药动学】 口服吸收迅速,经0.5~1.5小时达最高血浓度,t1/2为15小时,治疗量血浓度为 4~10mcg/ml(18~45mmol/L)。血浆蛋白接合率约为10%。生物利用度接近100%。
【药理作用】 属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为利多卡因同系物,主要作用于浦肯野纤维和心室肌,抑制 Na+内流,促进K+外流;降低4相除极坡度,从而降低自律性;明显缩短动作电位时程,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及相对不应期;降低心肌兴奋性;减慢传导速度;提高室颤阈。不影响窦房结功能;不影响心室除极和复极时间。
【临床应用】 用于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
【不良反应】 多轻微、短暂,一般不影响治疗。常见者胃肠道系统有厌食、恶心、呕吐、便秘等;神经系统有眩晕、头痛、嗜睡、出汗、耳鸣、震颤等。偶见皮疹。上述反应在停药后均可自行消失。
【禁忌证】 对妥卡尼、胺酰酶类局麻药过敏者禁用。未安装起搏器的Ⅱ度至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不用于治疗有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
☆ ☆考点8:普罗帕酮(心律平)
【药动学】 普罗帕酮口服几乎完全从胃肠道吸收,但由于首关消除,生物利用度低于20%,约2~3h达血药峰浓度,97%与血浆蛋白结合,几乎完全在肝脏代谢。t1/2在快代谢者为5~6h,慢代谢者为17h。应注意剂量个体化。
【药理作用】 具局麻作用,能与快钠通道结合,并阻滞钠通道,因而降低心房、心室及浦肯野纤维0相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并减慢传导,其中浦肯野纤维最明显。对复极化、APD及ERP影响较小。房室结ERP稍延长。此外,尚有弱的阻断β受体及阻滞L型钙通道作用,并具有轻度的负性肌力作用。
【临床应用】 口服用于预防或治疗室性或室上性期前收缩。静脉注射可中止阵发性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伴室上性心动过速及电转复后室颤发作等。目前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对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很有效。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口干、舌麻、头痛、眩晕等。此外可出现心脏毒性,如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等。
【禁忌证】 严重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动过缓、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及低血压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