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学习要点:熟悉《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的作者,成书年代和学术价值。
一、《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为汉代本草代表作,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原书己佚,现存各种版本均系后人考订、整理、辑得而成,其原例部分 简要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所记载功用多朴实有验。
二、《本草经集注》
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作者为陶弘景,书成于公元520年左右(南北朝梁代)在原例子部分除对《本经》叙逐一注册释、发挥外,又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合药取量、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到内容,初步确定了经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朝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被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修药典本草,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作者唐慎微,以禹锡的《嘉佑本草》和苏颂的《图经本草》为基础。定稿于1108年(宋大观二年)以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五、《本草纲目》
简称《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作者李时珍。其序号例部分对本草史及药性理论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和发挥,该书不仅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到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的代表作。作者赵学敏,定稿于公元1803年(清嘉庆八年)创古本草增收药之冠,极大丰富了本草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七、《中华本草》
为当代本草代表作500余名中医专家共同编纂的划时代巨著,公元1999年9月出版,该书集中反映了中医药学科发展水平,不仅对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治疗、资源开发新药研制只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而且对中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学习要点:1药性的含义及药性理论的内容2中药防治疾病的机理
一、概念
1、药性:所谓中药性能,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
2、药性理论: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
3、偏性: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扶正祛邪、清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协调,纠正阴阳的基本作用。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状态,是因其各具独特的性能。
4、中药性状:指药物形状、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电码、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二、中药防治疾病机理
1、扶正祛邪、清除病因;
2、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
3、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最大程度恢复了状态。
第一节 四 气
学习要点:
1四气的含义2四气确定依据3四气所表示的效用4四气的阴阳属性5四气对临床用药品的指导意义
一、含义: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得寒热温凉四处药品性,它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确定依据: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1、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 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
2、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
三、 所示效用:
1、治疗作用:四气从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二性,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到作用,凡温热药物,即表示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
2、不良反应:四气对人体作用具有两面性,倘若应用不当即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四 、阴阳属性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在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学习掌握四气是为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体有: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如治气分高热,投性寒的石膏、知母;治亡 阳欲脱,投性热的附子、干姜。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附子,治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
4、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