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点39:劳逸失当
1.过劳
(1)劳力过度:表现为少气乏力,神疲消瘦,自汗等。所以,《内经》有"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之说。
(2)劳神过度:表现为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3)房劳过度:表现为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功能减退,或遗精,早泄,甚或阳痿等病症。
2.过逸:表现为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痰湿内停,或形体臃肿发胖,动则心悸,气短,自汗等,或继发其他疾病。《内经》又有"久卧伤气"之说。
☆☆☆☆考点40:痰饮的致病特点
中医又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根据痰饮的所在部位和性质不同,痰饮病的临床表现也不完全一样。临床常见的痰饮病证有寒痰、热痰、燥痰、风痰、湿痰、痰饮、溢饮、支饮、悬饮等。
1.痰证:如痰滞在肺,则可见喘咳咳痰;痰阻于心,心主血脉不利,则可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可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发为癫狂;痰停于 胃,胃失和降,则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留经络筋骨,则可见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痰浊上犯于头,则可见眩晕,昏冒;若痰 与气凝结咽喉,则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
2.饮证:如饮留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饮留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饮溢肌肤,则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
☆考点41:瘀血
1.瘀血的概念:指体内局部血液的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脏腑及其他部位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瘀血的形成,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瘀滞。二是由于内外伤,或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引起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2.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
(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疼甚。
(2)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形成瘀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
(3)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另外,临床望诊,往往还可见到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等表现。切诊则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脉象。
☆ 考点42:正气、邪气的概念
1.正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的总称。正气的作用:一是抗御外邪,预防疾病,或疾病发生后驱邪外出;二是自身调节控制,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生理平衡,或病后自我修复,恢复健康。
2.邪气:是存在于外在环境中的,或人体内部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称。
☆ ☆☆☆考点43:体质的分类、表现以及与发病的关系
1.阴阳平和质与发病:是功能较协调的体质。具有此种体质的人,气血阴阳充盛,脏腑经络功能协调,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表现为身体强壮,胖 瘦适度,或虽胖而不臃滞,虽瘦而有精神。面色与肤色虽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随和、开朗。食量适中,二便调畅。对外界的适应性强。精力 充沛,工作潜力大。夜卧安稳,休息效率高。舌红润,脉和有神。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即使患病,往往不药而愈或易于治愈。若感受外邪特强,发病后多为表 证、实证,并且容易治愈,康复亦快。
2.偏阳质与发病: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此种体质的人,多见形体偏瘦,但较结实。面色多略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 肤。性格外向,喜动,易急躁,自制力较差。食量较大,消化吸收功能健旺。平时畏热、喜冷,或体温略偏高,动则易出汗,喜饮水。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 快,性欲旺。唇、舌偏红,苔薄易黄,脉多偏阳。偏阳质的人对风、暑、热邪的易感性较强,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并易化燥、伤阴。皮肤易生疖疮。内 伤杂病多见火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容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以及出血等病症。
3.偏阴质与发病:偏阴质是指具有偏于不足、偏寒、喜静等特性的体质。此型体质的人,多见形体偏胖,但较弱,容易疲劳。面色偏白而欠华。性格内 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食量较小,消化吸收功能一般。平时畏寒、喜热。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舌质偏淡,脉多偏阴。偏阴质的人对寒、湿之邪的 易感性较强,受邪后多从寒化,表证不发热或发热不高,易传里或直中内脏。冬天易生冻疮。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病 证。
☆☆☆☆☆考点44: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也就是说,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 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此谓之实证。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 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也就是说,机体的气、血、津液和经络、脏腑等生理功能较弱,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机体 的正气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映。所以,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即谓之虚证。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 以及多种慢性病证。
邪正的消长盛衰,既能产生单纯的虚或实的病理变化,也能在某些长期的、复杂的疾病中,往往又多见虚实错杂的病理反映。这是由于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或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
在特殊情况下,即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与疾病本质不符的许多假象,这些假象是不能反映病机的虚或实的,因而有"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和"大实有赢状"的真实假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