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中级会计师考试>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学习笔记

2007年中级会计师财务管理答疑

来源:233网校 2007年9月24日

【问题】教材291页的“一次还本付息且不计复利”的债券估价模型中,为什么按照复利折现,不是“不计复利”吗?
【解答】
(1)“不计复利”是针对利息的计算而言的,即按照单利计算利息,所以,债券的到期值为(F+F×i×n)
(2)计算债券价格时,必须按照“复利折现”的方式计算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因此,应该乘以复利现值系数(P/F,K,n)。
【问题】为什么说,一种10年期的债券,票面利率为10%:另一种5年期的债券,票面利率亦为10%。两种债券的其他方面没有区别,在市场利率上涨时,前一种债券价格下跌得更多?
【解答】举例说明如下:
假设债券的面值都为1000元,每年付息一次,到期一次还本。
(1)当市场利率为10%时,
5年期的债券价格=1000×(P/F,10%,5)+1000×10%×(P/A,10%,5)
        =1000×0.6209+100×3.7908=1000(元)
10年期的债券价格=1000×(P/F,10%,10)+1000×10%×(P/A,10%,10)
        =1000×0.3855+100×6.1446=1000(元)
(2)当市场利率为12%时,
5年期的债券价格=1000×(P/F,12%,5)+1000×10%×(P/A,12%,5)
        =1000×0.5674+100×3.6048=927.88(元)
10年期的债券价格=1000×(P/F,12%,10)+1000×10%×(P/A,12%,10)
        =1000×0.3220+100×5.6502=887.02(元)
显然,10年期的债券价格下跌得更多。
【问题】第六章的“债券估价模型”和第三章的“债券发行价格”计算公式有何区别?
【解答】第三章的“债券发行价格”计算公式是站在筹资人的角度计算为了筹集资金,债券发行价格定多高比较合适,因为如果发行价格太高,会导致很难发行;如果发行价格太低,发行方会受损失。债券发行价格=未来现金流出现值之和=各年支付的债券利息的现值+到期偿还本金的现值;
第六章的“债券估价模型”计算公式是站在投资人的角度计算的,实际上计算的是债券投资人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债券投资人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之和=各年债券利息流入的现值+到期收回本金(面值)的现值。如果计算得出的债券投资人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高于债券的市场价格,则投资人才会购买该债券。
【问题】如何理解:某股票的未来股利不变,当股票市价低于股票价值时,则股票的投资收益率比投资人要求的最低报酬率高。
【答复】
(1)按照“投资人要求的最低报酬率”折现计算得出的现值是股票的价值;
(2)按照“股票投资收益率”折现得出的现值是股票的市价;
(3)由于折现率越高,现值越小,所以,当股票市价低于股票价值时,“股票的投资收益率”高于“投资人要求的最低报酬率”
【专题讲座】关于债券发行价格的定性判断原则
(一)对于分期付息(包括一年付息多次)的债券而言,
 只要票面利率等于市场利率,则一定平价发行;
 只要票面利率大于市场利率,则一定溢价发行;
 只要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则一定折价发行;
(二)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复利计息的债券而言;
 只要票面利率大于市场利率,则一定是溢价发行;
 只要票面利率等于市场利率,则一定是平价发行;
 只要票面利率小于市场利率,则一定是折价发行
【问题】如何理解“长期债券与短期债券相比,投风险较大,融资风险较小”
【答复】因为长期债券投资的投资期限长,不确定性因素多,所以,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大;而融资风险是针对筹资者而言的,指的是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短期债券由于期限短,筹资人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筹集足够的资金以备还债,所以,融资风险大。 

第八章
〔问题〕课程讲义〔例7-2〕中,为什么没有考虑甲方案应收帐款的机会成本?我的做法
甲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5000*(1-0.6)-140-5000*60/360*0.6*0.08=1820
甲乙两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之差
  =1820-{〔5400×(1-60%)-43.2〕-195.44}
  =1820-1921.36=-101.36
〔答复〕您的做法显然不正确。
提醒您:请您看一下教材246页的表,显然,“信用成本”中包括“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而题中给出的140万元是甲方案的信用成本,所以,甲方案的“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已经包括在140万元之中了。
【问题】为什么说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长期债券发行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短期债券发行价格的下降幅度?
【解答】计算债券发行价格时,需要以市场利率做为折现率对未来的现金流入折现,债券的期限越长,折现期间越长,所以,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长期债券发行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短期债券发行价格的下降幅度。
举例说明如下:
假设有A、B两种债券,A的期限为5年,B的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均为8%,债券面值均为1000元。
(1)市场利率为10%时:
A债券发行价格=1000×8%×(P/A,10%,5)+1000×(P/F,10%,5)=924.16(元)
B债券发行价格=1000×8%×(P/A,10%,3)+1000×(P/F,10%,3)=950.25(元)
(2)市场利率为12%时:
A债券发行价格=1000×8%×(P/A,12%,5)+1000×(P/F,12%,5)=855.78(元)
B债券发行价格=1000×8%×(P/A,12%,3)+1000×(P/F,12%,3)=903.94(元)
通过计算可知,当市场利率由10%上升为12%时,
B债券的发行价格下降的幅度为:(950.25-903.94)/950.25=4.87%
A债券的发行价格下降的幅度为:(924.16-855.78)/924.16=7.40%大于4.87%
〔问题〕为什么344页的计算公式中,全年变动储存成本仅计算一个批次? 
〔答复〕您的理解不正确,请注意:
(1)购进的存货是不断地被消耗的,在下一次存货运到时,上一次购入的存货已经消耗完毕,因此,全年平均的存货数量为Q/2;
(2)任何一批购入的存货都没有储存一年(除非一年只购入一次);
(3)举例说明如下:假设每年购入4次,每次购入10000件,年单位变动储存成本为4元/件,则
1月1日时存货数量为10000件,3月31日时存货数量为0件,整个季度的平均存货量为5000件,变动储存成本=5000×4×3/12=5000(元)
4月1日时存货数量为10000件,6月30日时存货数量为0件,整个季度的平均存货量为5000件,变动储存成本=5000×4×3/12=5000(元)
7月1日时存货数量为10000件,9月30日时存货数量为0件,整个季度的平均存货量为5000件,变动储存成本=5000×4×3/12=5000(元)
10月1日时存货数量为10000件,12月31日时存货数量为0件,整个季度的平均存货量为5000件,变动储存成本=5000×4×3/12=5000(元)
全年的总的变动储存成本=5000+5000+5000+5000=20000=5000×4=10000/2×4
【问题】请问课程讲义(例2)答案中“计算新增收帐费用上限=80.6-(720*50/360*50%*6%+720*7%)-5“为什么要减5?谢谢 
【答复】
因为原来的收帐费用为5万元,所以,计算新的收帐费用的增加额时应该按照“新的收帐费用-原来的收帐费用”计算,
注意:“80.6-(720*50/360*50%*6%+720*7%)”表示的是“新的收帐费用的最大值” 
【问题一】在书上315页中间一句话,机会成本和固定性转换成本随着现金持有量的变动而呈相反变动方向.这名话与313页上面一句话:机会成本与现金持有量成正比例变动是否矛盾?
【答复】一点儿都不矛盾。根据教材316页的(图8-2)可以非常直观、清楚、明确地得出“机会成本和固定性转换成本随着现金持有量的变动而呈相反变动方向”这个结论,因为他们的变化方向相反,一个是向上,一个是向下(即随着现金持有量的增加,持有机会成本增加,而固定性转换成本减少);并且可以非常明确地得出“机会成本与现金持有量成正比”这个结论,因为他是一条通过原点的向上的直线;
【问题】 
1、请问书中例13在计算每日变动储存费时,计算的是1000件的储存费,但是既然是批进批出,每日按1000件计算储存费是否有些不妥?
2、批进批出下的保本储存天数与批进零出下的保本储存天数怎么会一样呢?
3、请问例14在计算实际储存天数时为什么公式中要+1? 
【答复】
(1)教材完全正确,注意:批进批出的含义是,批量购进批量售出,本题中,在没售出之前,存货量一直是1000件;
(2)因为“每日变动储存费”与库存数量的逐渐减少无关。
(3)您可以这样理解,本题中,第1天售出的存货的实际储存天数为1天,第2天售出的存货的实际储存天数为2天,......第167天售出的存货的实际储存天数为167天,并且存货是均匀减少的;结合数学理论可知,平均存储天数应该是:(1+167)÷2 
【问题】教材345页的例11题,在不考虑折扣下算出的存货相关成本81200,为什么会加入进货成本呢?它不是基本模式吗?不应有进货成本吗?
【答复】应该这样理解并记忆,只要不同的方案之间的进价成本不等,则在计算存货的相关总成本时,就应该考虑进价成本,因为此时进价成本是相关成本。在教材345页的例题11中,已经不符合基本模式的条件了。
【问题】为什么当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大于短期借款利息率时,就说应选择折扣期付款合适?请用通俗的话解说一下放弃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是什么意思?
【解答】1.放弃现金折扣意味着企业把原本能够少支出的现金没有选择少支出,而是挪作他用,相当于借了一笔款项,计算的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便相当于“这笔借款”的“利息”,如果这个“利息”大于短期借款利息率,那么企业就会选择短期借款,即应选择折扣期付款。
  2.对于放弃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企业放弃现金折扣,即选择到期满额付款,则企业把原本能够少支出的现金现在企业可以挪作他用,相当于借了一笔款项,放弃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即为“这笔借款”的“利息”,机会成本越大,则说明“这笔借款”的“利息”越高,当它大于短期借款利息率时,企业应选择折扣期付款。 
【问题】教材331页例7中
  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60%×10+15%x×20+(1-60%-15%)x×60=24(天)
  其中(1-60%-15%)×60如何理解,请予解答,是否有“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的计算公式?谢谢。 
【解答】(1)因为有60%的顾客会利用2%的折扣,即将在10天内付款;15%的顾客会利用1%的折扣,即将在20天内付款;那么剩下的(1-60%-15%)的顾客将会放弃现金折扣,即将选择在60天付款,所以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60%×10+15%×20+(1-60%-15%)×60=24(天)。
   (2)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付款时间×付款比例)然后加和; 

第九章
【问题】请老师介绍一下代理成本是怎样产生的?
【答复】代理成本的产生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所有者即股东希望经理层按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尽力经营管理企业。但由于经理层本身不是股东,或持有股份比例小,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从事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比如通过在职消费获取除工资报酬外的额外收益,从而造成所有者利益受损。
【问题】什么是股权登记日、除权除息日?
【答复】上市公司的股份每日在交易市场上流通,上市公司在送股、派息或配股的时候,需要定出某一天,界定哪些股东可以参加分红或参与配股,定出的这一天就是股权登记日。也就是说,在股权登记日这一天仍持有或买进该公司的股票的投资者,可以享有此次分红或参与此次配股。这部分股东名册由证券登记公司统计在案,届时将所应送的红股、现金红利或者配股权划到这部分股东的帐上。所以,如果投资者想得到一家上市公司的分红、配股权,就必须弄请这家公司的股权登记日在哪一天,否则就会失去分红、配股的机会。股权登记日后的第一天就是除权日或除息日,这一天或以后购入该公司股票的股东,不再享有该公司此次分红配股。
【问题】什么是含权、含息股、填权和贴权?
【答复】上市公司在宣布董事会、股东大会的分红、配股方案后,尚未正式进行分红、配股工作,股票未完成除权、除息前就称为“含权”、“含息”股票。
股票在除权后交易,交易市价高于除权价,取得分红或配股者得到市场差价而获利,为填权。交易市价低于除权价,取得分红、配股者没有得到市场差价,造成浮亏,则为贴权。
【问题】除权、除息价怎样计算?
【答复】上市公司进行分红、配股后,除去可享有分红、配股权利,在除权、除息日这一天会产生一个除权价或除息价,除权或除息价是在股权登记这一天收盘价基础上产生的,计算办法具体如下:
除息价的计算办法为:
除息价=股权登记日收盘价-每股所派现金。
除权价计算分为送股除权和配股除权。
送股除权计算办法为:送股除权价=股权登记日收盘价÷(1+送股比例)
配股除权价计算方法为:配股除权价=(股权登记日收盘价+配股价×配股比例)÷(1+配股比例)
有分红、派息、配股的除权价计算方法为:除权价=(收盘价+配股比例×配股价-每股所派现金)÷(1+送股比例+配股比例)
注:除权、除息价均由交易所在除权日当天公布。
【问题】除权日与除息日究竟谁在前,谁在后?
【答复】股份有限公司向股东支付股利一般有三个日期,即股利宣告日、股权登记日和股利支付日。股利宣告日是公司董事会将股利支付情况予以公告的日期,公告中将宣布每股支付的股利、股权登记期限、除去股息的日期和股利支付日期。股权登记日是确定有权领取股利的股东有资格登记截止日期,只有在股权登记日前在公司股东名册上有名的股东,才有权分享股利。股利支付日是公司向股权登记日股东发放股利的日期。对于公司股票来说,有普通股与优先股之分,普通股可以获得股利,优先股只能获得优先股息。一般来说,除权日是针对普通股而言的,也称为除权交易日,是指股权登记日后的第二个交易日,即从该日开始购买公司普通股票的投资者将不能取得公司上一个宣告日公布的股利。而除息日则是针对优先股的,也称除息交易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除权日和除息日是不能分出谁在前谁在后的。由于两者具有相同的内涵,通常将二者统称为除权除息日。
【问题】在剩余股利政策下,“期初未分配利润”能否满足本年的投资需求?
【答复】在剩余股利政策下,“期初未分配利润”不能用来满足本年的投资需求。原因很简单,因为期初未分配利润属于以前的所有者权益,已经列入原来的目标资本结构中。如果用期初未分配利润满足今年的投资需要,一定会产生目标资本结构被破坏的后果。或者说可以这样理解,需要的筹资额是新增的资产,一定要用新的所有者权益满足。
 举例如下:假如原来的资本结构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占50%,负债为1000万元,所有者权益为1000万元(其中包括200万元的期初未分配利润),今年需要投资500万元,今年的净利润为80万元。要求保持原有的资本结构不变.
如果用原来的200万元未分配利润满足投资的需求,则只需保留250-200=50(万元)权益资金,分配30万元股利,另外筹集250万元负债。 最后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为:1000+50=1050(万元),负债为:1000+250=1250(万元),显然破坏了原有的资本结构,不符合剩余股利政策的定义。

第十章
【问题】某企业2003年的不含税销售收入总额为2000万元,销售利润率为20%,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75%,假定该企业生产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在当期内采购的,本题中计算的应交增值税估算率是6.8%,请给出该题的计算过程?
【解答】2003年的增值税销项税额=2000×17%=340(万元)
2003年的总成本=2000×(1-20%)=1600(万元)
2003年的材料采购成本=1600×75%=1200(万元)
2003年的进项税额=1200×17%=204(万元)
2003年的应交增值税额=340-204=136(万元)
所以,应交增值税估算率=136/2000=6.8%。 
【资料】某企业年有关预算资料如下:
(1)该企业3~7月份的销售收入(不含税)分别为40000元、50000元、60000元、70000元、80000元。每月销售收入中,当月收到现金30%,下月收到现金70%。
(2)各月商品采购成本按下1个月销售收入的60%计算,所购货款于当月支付现金50%,下月支付现金50%。
(3)该企业4~6月份的营业费用分别为4000元、4500元、4200元,每月营业费用中包括折旧费1000元。
(4)该企业4月份购置固定资产,需要现金15000元。
相关阅读
最近直播往期直播

下载APP看直播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