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概念学习方式,又译为学习风格,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Herbert Thelen)于1954年首次提出。
至今还没有一个受到广泛认同的学习方式定义。不同的定义在本质上有其共同点;第一,学习方式的实质是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学习倾向;第二,稳定而独特是学习方式的本质属性。稳定是指学习方式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独特是指学习方式在学习者生理结构及其机能基础上,受到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简单说来,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
(一)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1.接受学习的概念
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接受学习中,所学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学生只需要把教师呈现给他的材料加以内化或组织,以纳入到已形成的认知结构之中,以便在将来的某一时期运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
在理解接受学习概念时,必须把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接受学习与被动学习区别开来。
2.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二)研究性学习的日的与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性质是“学习”,而不是“研究”。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学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在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研究性学习”,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注重了“接受学习”,而忽略了“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
(三)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