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观念 , 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 ,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一种标准。
价值观的特点:
从价值观的主体角度考虑 , 它既是一种个体现象 , 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 还是一种文化现象。
从价值观的表现形式看 , 它是外显的也是内隐的。
从价值观的功能看 , 多数研究者认为价值观对行为具有解释、预测和 导向的作用。
从价值观的层次上看 , 它具有超越情境的特点 , 价值观要比态度更抽象更概括。
(十六)价值观的分类;
1. 奥尔波特等人的六种分类
奥尔波特和弗农根据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的分类编制了“价值观研究量表”, 认为:
经济型的人具有务实的特点 ,对有用的东西感兴趣;
理论型的人具有智慧、兴趣,以发现真理为主要追求;
审美型的人追求世界的形式和谐,以美的原则如对称、均衡和谐等评价事物;
社会型的人追求权力、影响和声望;
宗教型的人认为统一的价值高于一切,信神或追求天人合一等 ;
政治型的人重视权力、地位和影响力。
2. 工具性与终极性价值观理论
罗克奇把个体的价值观分为两类 , 即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
终极性价值观是指欲达到的最终存在状态或目标 , 如和平的世界、舒适的生活等;
工具性价值观是指为达到上述目标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如负责任、自我控制以及顺从等。
3. 莫里斯的生活方式理论
莫里斯认为价值一词包含三种基本含义:
实际价值。指对不同的事物所表现出的喜好的差别倾向,即对不同事物所表现的选择行为的实际方向;
想象价值。是指局限于能够预见后果的选择行为,是个体认为应该采取的行为选择;
客体价值。是强调价值对象本身的属性, 即根据事物的客观条件来决定什么是值得选取的,并非当事人是否事实上在选取该事物(实际价值 )或想象中认为该选取该事物(想象价值)。
莫里斯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对理想生活方式目标的憧憬,而且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
4. 个人主义一一集体主义理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霍夫斯塔德认为:
个人主义是从团体、组织或其他集体主义中的情感独立;
集体主义在组织中重视成员资格,对组织有情感依赖,强调忠于本集体的那些价值观。
(十七)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文化中的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被教化的一套价值。中国的传统文化
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价值观表现的特点有以下两方面。
1. 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
费孝通先生于1947年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被认为是对传统中国人价值观的最深刻、最贴切、最形象的阐述。这一概念在心理学界影响深远 , 至今仍是每一个从事中国人价值观研究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概念。
费孝通认为,中国人是以“己”为中心,就像把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水面出现的波纹一样,最中心的是自己,然后“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关于中国人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 ,杨中芳认为“中国人非常重视自己的德,它不但
是个人行为的原动力,也是理想社会达成的工具 ” 。因此她对“中国人是集体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她认为中国人价值体系背后的主导思想不是集体主义而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与其周遭环境融为一体的和谐状态是中国人追求的主要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 , 不断寻求和谐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2. 以社会、关系、情境为中心的价值观
中国人是社会取向、关系取向和情境取向的。
²杨国枢曾把人类社会比作一个生活圈 , 认为在这个生活圈中人们有两种不同的主要
运作方式 :
一是个我取向,这种取向是以自主性为重,强调的是个体如何经由支配、控制、改变
及利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满足自我的欲望。
二是社会取向,这种取向是以融合性为重,强调的是个体如何经由顺服、配合融入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与环境建立和谐关系。
杨国枢认为 , 中国人是比较典型的社会取向 , 这种取向具体表现为四个次级取向:
家族取向、
关系取向、
权威取向
和他人取向
杨国枢认为传统中国社会四类主要的经济社会因素一一精耕农业,家族共产,父系传承,差序结构是形成社会取向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如服从权威,孝敬长辈 ,安分守成,宿命自保 , 男性优越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在不断的削弱 , 而一些现代的价值观念 , 如平权 开放 , 独立自顾 , 乐观进取 , 尊重情感 , 两性平等却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