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类行为
一、人类需要
二、人类行为
二、人类需要的层次(考点1)P62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2、阿尔德弗尔ERG理论 P62
阿尔德弗尔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基础上,于1969年提出了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该理论把人类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
特点:
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当某种需要满足后,个体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不。另外,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这也是它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最大的不同之处。
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较大影响
3、莫瑞的需要理论
第一需要 生理性需要
第二需要 心因性需要(与学习有关,或者影响操作水平的需要 ;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
(三)人类需要的类型(考点2)(P70)
1、根据需要的起源:生理性和社会性需要。
生物性需要:主要关系到保存和维持机体生命及延续种族繁衍,进食、饮水、睡眠和觉醒、性等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一类需要,如交往、成就、权力等需要。
2、按照对象的角度: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按照需要产生的方式:间接与直接需要
二、人类行为
(一)定义及特点
1、定义
(1)勒温:B=f(P·E),B代表人类行为;P代表个体;E代表环境。
***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2)人类行为
由客观刺激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内部与外部的反应。
狭义的人类行为仅仅指外显行为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考点3)
1、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行为的呈现
内隐行为是那些内在的、无法被直接观察到的、只有通过自我报告等方式间接推断的活动。
如思维、记忆等内部心理活动。
2、人类行为常常指外显行为
(1)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2)根据行为的划分标准,正常与偏差行为
(3)根据行为的性质及其后果: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区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常用标准:
统计规律
社会规范与价值
行为适应性标准
个体主观体验
注意:定义偏差行为标准是相对的;社会工作视角下,任何人都是独特的,所谓异常只是与大众存在差距,并不必然代表个体一定有问题。
(三)人类行为的特点(考点4)
(1)适应性
(2)多样性
(3)报考性
(4)指向性
(5)可控性
(6)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