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能动性是指人通过自我意识、自我态度,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思想,主动、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认识和实践的特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其最高层次表现为创造性。
(一)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人是在实践中按照自我需要自觉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得到自身发展和提高。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渴望,是人的发展的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根据这一原理,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这种身心的活动表现为学生的主观愿望、动机、需要、意志和实践等,它们构成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例如,当学生有了学习愿望,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机,他就会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给他的一切有利条件,或克服条件的不足,抓紧时问,集中精力努力学习,从而把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厌恶学习,懒于思考,缺乏学习的动力,任凭老师多么悉心地讲解与指导,也是不容易起作用的。因此,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取决于他在学习和劳动中所付出的精力。所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对周围事物和客观环境的影响能够自觉地利用、选择、调整,还表现为能够按照自己的目标去设计和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条件。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高度体现。
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源于客观环境不断提出的新的要求,当这些要求为人所接受,就会引起人们的需求。这些需求分为生物方面的需求,如对营养、卫生、繁殖后代的需求等,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如对社交、劳动、文化、科学、艺术、政治活动等体现人类社会动机的高级需求,它对人的学习和思想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人的心理对客观世界总是在不停地进行新的认识和反映,这就与人的原有心理发展水平构成了矛盾,这种内在矛盾的运动,就是推动人们心理向前发展的内因或动力,如学习中知与不知的矛盾引起的内心需求等。为了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善于提出富于启发性,能引起他们积极思考的问题,以引起他们的学习需求,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生命活动是其他活动的前提,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心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世界的认识而形成的思维意识、情感等心理过程,具有心理性特征,支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活动,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实践活动对人的生命活动和心理活动具有促进作用,随着实践活动内容和范围的不断丰富和扩大,人的身心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人的发展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实现。离开人的活动,遗传因素、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以上对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的分析说明,影响人的发展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地作用于人而产生的合力,或者说,人的发展,就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等各种因素在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发挥的不同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我们不能孤立、片面地强调某一种因素的作用,过分夸大它,也不能忽视某些因素的影响,例如只强调客观而不分析主观等,而应处理好各种因素间的关系,一方面全面地利用每一种因素的优势,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各种因素发挥优势的条件,避免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以使各种因素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全面协调地发挥最大效应。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