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一词源于戏剧,原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是独立于演员个人而存在的行为和形象。教师角色作为一种特定的行为规范体系,是由教师特定的社会职责、职业理念及行为方式等方面构成的。
(一)传统的教师角色
1.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文化的传递者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是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这也是教师的社会价值所在。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象征,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即使在工业高度发达、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传授科学知识和传递人类文明仍然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因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专业知识并传授这些知识而受到人们的尊敬。
2.教师是学生人格和道德的塑造者
知识传递固然是教育应有的使命,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都曾是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的。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明确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正因为如此,人们赋予教师又一神圣使命——道德教化。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学生道德的以及不道德的行为作出判断和加以正确引导,逐步形成道德心理定向。教师还要在学生快速发展时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判断和选择人生道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形成为追求美好理想而必需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承担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这都成为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
3.教师是学生团体的管理者和领导者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总要接纳和管理一批又一批进入学校的学生,教师以其主导的地位与学生个体和团体发生关系,教师以自身具有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对学生的成长负责.管理并教导学生由无知到有知、从学校中的陌生人到班集体的合作者。教师还要教导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纪律,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倡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指导学生参与自身的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环境中健康成长。
4.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实施者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有效的教学依赖教师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经验结合起来,合理科学地组织和设计教学。为此,教师应当具有编制教学目标的能力、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的能力、对教学对象分析和评估的能力以及对课型和结构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等。正是依靠这些能力,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组织者,将学生带入探寻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自己学识渊博并不能保证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有在学科知识与学生之间以一定的方式加以有效组织和设计,建立起合理的联系,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加工和设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安排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
(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职业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引发了教育各种因素的变化和重组,而教师是这场变化的核心因素。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必将发生深刻变化。教师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挑战和机遇面前知难而进,以新的自我形象和角色融人到新课程中来,尽快成为课程改革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1.在职业观上,要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往往只是知识和学问的化身。一个好的教书者或“教书匠”就可以称为一个好教师。这种观念是在生产力发展缓慢的传统社会里形成的,具有它的历史的合理性。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示各国教育界“使教师们从~心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
作为教育家,必须有现代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并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地思考、探索、创造,在造就一代新人的创造性活动中,体现他的职业价值。
2.在主体观上,要从“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
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即以教师为本,其核心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只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信息渠道极大扩展之后,这种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为以学生为本,即“生本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这就是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即在学校教室这个舞台上,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已成为主角,而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
3.在价值观上,要从“知识化身”向“人格化身”转变
传统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传授知识,现代教育的功能则在于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里,在知识传授渠道极大丰富的社会条件下,教师的价值一方面表现在知识的丰富方面,另一方面则应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影响方面。“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道德、人格,是全面发展的人的灵魂。因而教师的道德、人格愈来愈成为新时代教师的一张核心王牌。教师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是学生学会做人的楷模。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影响力,从而对学生的情感培养、道德升华、学业发展等,产生深远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4.在师生关系观上,要从“师道尊严”向“以生为友”转变
现代社会的本质首先是民主化。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教师与学生的脸是对立的,感情不能对立。”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5.在责任观上,要从“为学生升学负责”向“为学生的一生负责”转变
教师的责任仅仅是为学生学习好、升人好学校,这是传统教育突出的局限和弊端。作为一个教师,他承担着比传授知识、使学生取得好成绩、升入好学校更重要的责任,那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发展,为一生的做人和发展奠定基础。除了教知识之外,教师应更多地教育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会待人处事,学会与人合作共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代能够承担改造社会重任的人。如果我们培养的人只有知识.而缺乏道德,缺乏感情,人际关系就会摩擦不断,这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6.在教学观上,要从“为教而教”向“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转变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首先要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使人成功的无穷力量。其次,教师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掌握了方法,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
再次,教师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传统教育着眼于知识,现代教育则应着眼于智慧。最后,教师要敢于和善于给学生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让学生自由、活泼、主动发展。
(三)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
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变为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要适应这一转变,教师角色需要发生一些变化。
1.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新课程视野下,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是教师职业角色的核心特征。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大胆丢弃“教师中心”的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开发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都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允许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有选择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在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此外,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新课程中的教师仍具有传授知识的神圣使命,但应当指出的是,以往教师将传授知识作为首要责任,在信息激增的今天,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和唯一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发生了动摇,学生接受教育信息和科学知识的渠道变得丰富多样,在许多情况下,作为群体的学生获得的信息,无论在空间的广阔性上还是在时间的迅捷性上,都大大超过作为个体的教师,学生可以比教师更早地接收到最新的信息和知识,这样,教师就不再是知识、信息的唯一拥有者,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大打折扣。如今的教师要在自身不断学习、不断补充新知识和调整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必须调整自我角色认定,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更要善于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促进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心的学生身心和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2.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在新课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即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配合他们而非支配他们,从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当代,学会学习是人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学习的主体只能是学习者自身,21世纪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世纪,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旋律下,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特长的前提下,协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的背景和情境,提供有效和适宜的资料。在教育的舞台上,让学生在没有压抑与束缚的情况下展开认知、思维、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和提出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想,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必需的。在新课程中教师不是学生的领导者和决策人。新课程下的教师更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尊重学生的心态,参与到学生学习中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交流和平等对话的关系,他们为共同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目标所吸引,为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而互动和交往。教师的职责现在变成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学活动之后,留给学生的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号,激发学生再思考和学习,而不是句号,不是让学生捧着教师给予的结论去享用。课程要求教师对待学生要尊重、赞赏、关爱、理解和宽容。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互动中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
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这是实施新课程的保证。20世纪70、80年代,英国学者劳伦斯•斯坦豪斯提出了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并从课程实施的角度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论。斯坦豪斯的观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人们认识到,研究并不是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的专有,教师作为研究者益处更多更大。研究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作为研究者可以促使教师在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把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一个基本途径是进行教学反思,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己职业行为、执教行为的适当性和效果状况进行审视和分析。在当代,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前反思是为了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自觉性,中反思是为了使教学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后反思则是为了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自我监控、自我调适水平,从而迅速提高其课程实施能力。
4.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在以往的课程体系下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好了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也是由专家和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为课程被动的执行者,使得许多教师如今离开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教学参考书就不知道怎样上课,离开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如何出考题。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能开发校本课程,还能发掘各种课程资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生成的新知识。这样,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的个人知识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强。教师不应仅仅作为课程的消极接受者,而是要作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教师参与课程决策是提高课程的适应性的重要举措,对于反映学生个性、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通过参与课程开发,教师将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也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开发课程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课程实施者,应该让教师享有课程开发的权利,并承担课程开发的责任。作为一种专业活动,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专门训练,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拓展了自身专业活动的范围,也提高了课程开发的能力。课程改革应该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尤其在校本课程的层面上,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要从课程开发活动的外围逐渐走向参与,以课程开发者的姿态承担课程开发的权利,转变消极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