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科书的概念
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科书以准确的语言、鲜明的图表,系统地阐释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所有教学要求,是对课程内容的最详细、最准确的诠释。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均有与之相应的教科书。新课改倡导“一标多本”,即一个课程标准与几种教科书匹配。
(二)教科书的结构
教科书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每一册教科书划分单元或章、节。教科书的结构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练习、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其中课文部分是最主要的部分。一般课文分为编、章、节、目来具体叙述学科内容。教科书中的其他部分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充分加以运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配合教科书使用的视听教材,如录像、录音、幻灯、电视、电影以及教学软件已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三)教科书的作用
教科书是学生在校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学生在校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同时也是学生预习、复习和作业的基本依据,教科书也是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进一步探求科学原理和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科书,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教科书,使教科书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科书不同于文学创作、科学专著,也不同于通俗读物、科普读物,它是完成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任务,达到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小学教材是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编写的,必须遵照学制、办学模式、小学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规定来编写。
教科书的具体编写原则如下:
1.选编教材要科学合理
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知识和经验中选编教科书,要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为依据,要以一定的教育理论,特别是课程理论为指导。
2.图文并茂,结构新颖
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也为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易于掌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要采取和运用多种形式,图文并茂,使教科书“深入浅出”、“浅中见深”。
3.内容组织内外有序
教科书内容阐释要层次分明,要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使科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逻辑顺序一致。
4.排列形式疏密有致
教科书的排列一般有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直线式就是一门学科的教科书在各个教学阶段前后一贯地排列,没有循环往复的现象。螺旋式排列,就是对一门学科的教材采取在各个教学阶段逐步加深程度和扩大范围的方式排列。要依据学科的性质、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阶段的不同,灵活运用两种排列形式。
5.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所谓重点,就是教科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所谓难点,就是要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方能理解的知识。在编写教科书时,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重点难点要比较详细地阐述,配置较多的练习,以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教科书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在教科书的编写中要努力体现本地域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的特殊发展的需要,考虑本地区教育发展的水平、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及特殊要求,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的特色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发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体现当地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教科书。
(五)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使用教科书。首先,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知识技能体系,同时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各篇范文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应透彻理解每一章、节的内容,掌握重点、难点、关键,并围绕重点难点、关键利用教科书的其他信息(图表、附录等)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和关键迎刃而解,最终被学生所接受;再次,教师应以教科书为依据,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说明、解释和启发性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教材,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和习惯,而不应照本宣科,简单地重复教科书的内容或者脱离教科书另搞一套;最后,在适当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以教科书为蓝本,拓展其他课程资源,比如可以灵活引进一些能够被学生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结合需要适当补充乡土教材,利用网络资源等。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所设置的各门学科及其所规定的目的和任务制定的,它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三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讲授每门学科的教师都应遵循课程计划,深人钻研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以便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