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目的
1. (简答)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具有指导意义。
2. (单、多、判)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一个具体的目的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起点,并体现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和归宿中。因此,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作用:①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②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③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多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
3. 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⑴国家的教育目的 ⑵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⑶教师的教学目标
4.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5.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㈠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①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③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质。 ㈡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㈢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与生产力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6.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精神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7. (简答)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第6点)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㈠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8.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①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②智商 智商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③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④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⑤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和知识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 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②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9. 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价值指向、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创造潜能铸造了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个性独特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