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中学教育学辅导

河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各章重点

来源:233网校 2013年7月3日
  第六章 课程

  1.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理论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
  2.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朱熹)中的“课程”一词就包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判)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3. 课程的分类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而以课程的任务为依据进行分类,则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以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4.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培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主。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5. 关系: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者之间关系紧密,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而从一定程度来说,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6. 所谓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所谓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学校课程属三级课程。
  7.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②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③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④课程理论
  8. 课程目标 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时限性。第二,具体性。第三,预测性。第四,操作性。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9. (判、多选)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础型
  10. 教学计划的构成 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察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学科的分类为依据。
  11.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设计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一般由以下基本部分构成:一是说明部分;二是本文部分。 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的具体化。
  12. (简)教科书的作用? 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第二,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第三,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第四,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
  13. 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⑴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⑵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⑶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⑷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⑸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14.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第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第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15. 课程实施的结构 ①安排课程表②分析教学任务③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④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⑤规划教学单元和课⑥组织教学活动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6. 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第二,迁移性原则。第三,生理适宜原则
  17. 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18.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①目标评价模式 ②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③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19. 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⑴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⑵搜集信息 ⑶组织材料 ⑷分析资料 ⑸报告结果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