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一)认知发展的机制
1.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
2.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3.平衡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同时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单性思维,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多向思维,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人形式运算阶段。本阶段的儿童具有如下的特征:
(1)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真实性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理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2)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本阶段的儿童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对事物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
(4)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二、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根据对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的阶段性的研究指出,必须遵循认知发展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教师必须考虑到每个阶段儿童的特殊兴趣和需要.提出不同的教育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三)关于最近发展区
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他仍处于形成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维果斯基建议采用支架式教学来帮助学生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儿童被看成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地建构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其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
备考辅导:
考前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