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表现。 人的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存在于自然之中,是大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生理属性。
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生理遗传,而且取决于社会遗传。其次,从现实的角度看,人具有相互依存性、交往性和道德性。
2.简述人的自然属性与动物的自然属性之间的区别。 人的自然属性和动物的自然属性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表现在劳动和自我意识上。人能劳动,但动物不会劳动,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人有意识,但动物没有意识,也没有思维,它不能将自己和自己的活动分开。动物具有一定的心理活动,但动物不可能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
3.简述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关系。 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会性的物质前提,社会性是自然性的发展。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4.简述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教育学意义。 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这是教育的客观规律,使教育脱离社会,进行封闭式教育,是对教育规律的违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因为人的自然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忽略人的自然素质,就失去了教育的自然根据。
如果片面强调人的自然性,就会形成遗传决定论的教育思想,过分夸大人的自然素质的作用,否定或削弱社会关系和后天教育的决定性意义,从而使教育脱离社会、脱离实践。如果单纯强调人的社会性,就会导致环境决定论,过分重视教育和社会关系的联系,忽略人的自然素质在教育中的意义,从而在教育实践上犯主观主义错误,忽视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最终限制了学生多种潜能的充分、和谐发展。
5.简述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表现。 人的受动性表现在,一方面受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受到社会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人的能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主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主体活动的选择性;主体活动的创造性。
6.简述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人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是二者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
7.为什么说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 人具有受动性,因而对人的本性的。改变和塑造才成为可能。人性具有可塑性,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才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人还具有能动性,因此,在重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把教育同人的自觉积极性结合起来。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视为教育作用的客体,又要把学生视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能否处理好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t6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发挥教育作用,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如果单纯强调受动性,就会导致片面强调教师的教,把学生视为消极的教学客体。如果单纯强调能动性,就会出现贬低或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情况,对学生放任自流。
8.简述人的共性与人的个性的内涵。 人的共性是指存在于人类一般之中,存在于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之上,使人根本有别于动物的特性。人的个性是单个的人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总和,它表示的是某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
9.简述人的共性与人的个性之间的关系。 人的共性与个性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的。人的个性包合总共性,人的共性则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任何共性都是个性的一个部分或一个方面,任何个性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共性之中。人的个性虽然千差万别,但个性并不排斥共性。因此说,共性与个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脱离了共性的个性和脱离了个性的共性都是不存在的。
10.简述人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教育学意义。 人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实施全面教育,使每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发挥个人特长。只有既面向全体、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又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是科学教育观的体现。
在教育实践中,如果片面强调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就会导致只注重发展少数学生的特长,放弃多数学生,放弃德、智、体全面发展;如果片面强调面向全体、统一要求,采取一个模式、一个标准要求学生,则会压抑学生的发展。
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教育中的共性与个性、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