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的本质观及其教育学意义。 人的本质概括来说,就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人的本质观同教育思想密切相关,对人的本质认识不同,教育思想也就不同。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对于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人的本质特点在于:
第一,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自然性是社会性的物质前提,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人的自然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忽略自然属性在教育中的意义,就会失去教育的自然根据。但如果片面强调人的自然性,就会导致遗传决定论的思想,否定社会关系和后天教育的决定性意义。同时,教育培养人也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否则,就是对教育规律的违背。片面强调人的社会性,会导致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忽视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在教育实践中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第二,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
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人具有受动性,因此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才能发挥重要作用。人具有能动性,因此在重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基础上,必须把教育同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教育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作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i能否处理好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发挥教育作用,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第三,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的共性与个性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的。个性包含看共性,共性则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人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实施全面教育,使每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只有既面向全体、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又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是科学教育现的体现。
试述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应采取的相应策略。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的意志可以改变的。教育要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深入认识这些规律,在此基础上设计有效的教育活动。:第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要“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消极地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第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混为一谈。同时,还要看到各年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人为地截然分开,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第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存在最佳期或关键期,为了有效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教育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存在身心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获得身心的协调、统一的发展。
教育为什么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其原因在于:
第一,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既考虑到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到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具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具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学校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内进行教育,因而,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
第四,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
第五,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教育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不利于人发展的因素。
综合上述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为什么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必须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从意识方面来看,它体现为人的需要、动机、目的等主观积极性;从外部表现来看,它体现为人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自觉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二,人作为教育的对象,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学生对外在的教育影响能否接受、接受多少,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知识经验加以选择,并通过自己的内部矛盾斗争作出相应的反应。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学习愿望,厌恶学习、懒于思考,缺乏学习动力,各种外在的教育影响就难以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往往需要一定的外部刺激来激发,因此,教育者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借助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在内在因素,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
国外一项调查统计了某家族的八代136名家庭成员,发现其中有50名男子都是音乐家,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是遗传素质决定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遗传素质只能为该家族的后代提供发展的物质前提,仅具备这样的物质前提而没有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缺乏个体的主观努力,是无法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
该家族产生众多音乐家的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遗传基因为后代提供适合音乐才能发展的生理解剖特点:如声带、听觉器官等,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物质前提。
第二,良好的家庭环城的熏陶,有利于后代音乐兴趣的培养。
第三,音乐世家子弟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较多,受教育条件较好。
第四,家长对于子女的期望作用等等。
所以,该家族出现众多音乐家,并不完全是遗传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