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一反应的联结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景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试验
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在研究狗的消化腺的分泌变化时。他发现。消化腺分泌的多少变化与外在刺激的性质和出现的时间有密切关系,并且当铃声和喂食反复多次配对呈现后,只给狗听铃声,不呈现食物,狗也会分泌唾液。其中食物被称为无条件刺激,由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作用;铃声原来是一种中性刺激,和食物在时间上多次结合后,成了条件刺激.铃声和唾液分泌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称之为条件作用。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非条件刺激相结合,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作出反应。
巴甫洛夫对条件反射的研究是开创性的,而且他的实验方法与研究结果被后来的。心理学家广泛接受,因此,他的条件反射理论被称为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在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没有对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消失,即出现了条件反射的消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例如,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把已有的学习经验扩展到新的学习情境,从而扩大学习范围。但是.泛化刺激所引起的泛化反应,有时是不准确或不精确的,这就需要刺激分化。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经常需要对刺激进行分化,如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作出不词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总之,经典条件作用能较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作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等。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一)桑代克的联结论的联结一试误说
桑代克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规律的认识上。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公式是:S-R。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并不需要中介作用。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后人也称这种理论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桑代克的联结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提出了重要的“学习的公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1.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
2.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反之,不重复不练习,联结力量会减弱。桑代克又把练习律分为两个次律:一个叫应用律,另一个叫使用律。
3.效果律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三、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在斯金纳的实验中.小白鼠无意中按压了实验装置中的杠杆从而得到了食物,因此白鼠后来按压杠杆的速度迅速上升。由此斯金纳发现,有机体作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他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认知学习理沦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在做中学习;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他关于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形式。
总而言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实质问题的基本看法是,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他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学校课堂中存在着大量的观察学习,教师需要明确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并按照观察学习的过程来指导学生的观察学习。
备考辅导:
考前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