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根据会计确认、计量基础和列报项目所选择的、为取得与资产负债表项目有关的金额或数值(如预计使用寿命、净残值等)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不是会计政策,而是会计估计。例如,企业需要对某项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根据市场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在资产不存在销售协议和活跃市场的情况下,需要根据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对该项资产进行估计;在资产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其公允价值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为基础进行估计。因为企业所确定的公允价值是与该项资产有关的金额,所以为确定公允价值所采用的处理方法是会计估计,不是会计政策,相应地,当企业面对市场情况发生变化时,其采用的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变更,不是会计政策变更。
二、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
会计估计变更应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即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及以后期间,采用新的会计估计,不改变以前期间的会计估计,也不调整以前期间的报告结果。
(一)如果会计估计的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应于当期确认。
(二)如果会计估计的变更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在当期及以后各期确认。例如,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其有效使用年限或预计净残值的估计发生的变更,常常影响变更当期及资产以后使用年限内各个期间的折旧费用。因此,这类会计估计的变更,应于变更当期及以后各期确认。
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应计入变更当期与前期相同的项目中。为了保证不同期间的财务报表具有可比性,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如果以前包括在企业日常活动的损益中,则以后也应包括在相应的损益类项目中,如果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以前包括在特殊项目中,则以后也应当将其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
(三)企业难以区分某项变更区分是会计政策变更还是会计估计变更的,应当将其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
【例16-2】ABC公司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计提折旧的管理用设备一台,价值84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8年,预计净残值为4000元,按直线法计提折旧。至2011年初,由于新技术发展等原因,需要对原估计的使用年限和净残值作出修正,修改后该设备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2年,预计净残值为2000元。
ABC公司对上述会计估计变更的处理方式如下:
(1)不调整以前各期折旧,也不计算累积影响数。
(2)变更日以后发生的经济业务改按新的估计提取折旧。
按原估计,每年折旧额=(84000-4000)÷8=10000元,已提折旧4年,共计40000元,固定资产账面价值=84000-40000=44000元
改变预计使用年限后,2011年起每年计提的折旧费用为21000元[(44000-2000)÷2]。2011年不必对以前年度已提折旧进行调整,只需按重新预计的尚可使用年限和净残值计算确定年折旧费用,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 21000
贷:累计折旧 21000
(3)附注说明。
本公司一台管理用设备,成本为84000元,原预计使用年限为8年,预计净残值为4000元,按直线法计提折旧。由于新技术发展,该设备已不能按原预计使用年限计提折旧,本公司于2011年初将该设备的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变更为2年,预计净残值变更为2000元,以反映该设备在目前情况下的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和净残值。此估计变更影响本年度净利润减少数为7370元[(21000-10000)×(1-33%)]。
【例题2】(2007年考题)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估计变更的有( )。
A.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由10年改为15年
B.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由先进先出法改为加权平均法
C.因或有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根据最新证据法进行的调整
D.根据新的证据,将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转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答案】ACD
【例题3】(2005年考题)下列各项中,应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的有( )。
A.会计估计变更
B.滥用会计政策变更
C.本期发现的以前年度重大会计差错
D.无法合理确定累积影响数的会计政策变更
【答案】AD
【解析】滥用会计政策变更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处理,即要进行追溯调整;本期发现的以前年度重大会计差错,应该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核算。所以正确答案为AD。
【例题4】(2005年考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变更应作为会计政策变更进行会计处理。( )
【答案】×
【解析】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变更应作为会计估计变更进行会计处理。
【例题5】A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1日起,将所得税核算方法由应付税款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考虑到技术进步因素,自2007年1月1日起将一套生产设备的使用年限由12年改为8年;同时将折旧方法由平均年限法改为双倍余额递减法,按税法规定,该生产设备的使用年限为10年,并按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净残值为零。该生产设备原价为900万元,已计提折旧3年,尚可使用年限5年,净残值为零。各年度该生产设备生产的产品对外销售40%,年初、年末在产品为零。
要求:
(1)判断该事项属于会计估计变更还是会计政策变更。
(2)计算并编制所得税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分录。
(3)计算2007年改按按双倍余额递减法后,2007年应提折旧额。
【答案】
计算过程如下:
(1)判断该事项是会计估计变更还是会计政策变更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属于会计估计变更,不需要追溯调整;所得税核算方法的变更属于会计政策变更,需要追溯调整。
(2)计算并编制所得税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分录:
3年累计会计计提折旧=900÷12×3=225(万元)
3年累计税收计提折旧=900÷10×3=270(万元)
资产账面675(900-225)万元>资产计税基础630(900-270)万元,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5(万元)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94×90%=5.35
盈余公积 0.59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45×40%×33%)5.94
(3)计算2007年改按双倍余额递减法,2007年应提折旧额=(900-225)×(2/5)=270(万元)
第三节 前期差错更正
一、前期差错的概念
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下列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或错报。
(一)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
(二)前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
前期差错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计算错误。例如,企业本期应计提折旧5000万元,但由于计算出现差错,得出错误数据为4500万元。
2.应用会计政策产生的错误。例如,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满足一定条件时应予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发生的借款费用,也计入该项固定资产价值,予以资本化,则属于采用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
3.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例如,企业对某项建造合同应按建造合同规定的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但该企业按确认一般商品销售收入的原则确认收入。又如,企业销售一批商品,商品已经发出,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条件均已满足,但企业在期末时未将已实现的销售收入入账。
4.固定资产盘盈等。例如,企业本期期末对财产进行清查盘点时,出现固定资产盘盈5000万元,占企业当年末固定资产余额的10%以上。
二、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
企业发现前期差错时,应当根据差错的性质及时纠正。
(一)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
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追溯重述法的会计处理与追溯调整法相同。
对于不重要的前期差错,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更正。前期差错的重要程度,应根据差错的性质和金额加以具体判断。
(二)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可以从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留存收益的期初金额,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应当一并调整,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
(三)企业应当在重要的前期差错发现当期的财务报表中,调整前期比较数据。
【例16—3】20×8年12月31日,ABC公司发现20×7年漏记了一项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150000元,但在所得税申报表中已经扣除了该项折旧。假设该公司20×7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采用会计方法计提的折旧额与按照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额相同。除该事项外,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该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1)分析错误的后果
20×7年少计折旧费用 150000
少计累计折旧 150000
多计净利润 150000
多提法定盈余公积 15000
(2)会计处理
①补提折旧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50000
贷:累计折旧 150000
②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5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50000
③调整利润分配有关数字
借:盈余公积 15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5000
(3)报表调整(略)
(4)附注说明
本年度发现20×7年漏记固定资产折旧150000元,在编制20×7年与20×8年可比的财务报表时,已对该项差错进行了更正。由于此项错误的影响,20×7年虚增净利润及留存收益150000元,少计累计折旧150000元。